胡建兵:“躺棺材体验死亡”不如体验生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4 10:32

  4月25日,重庆一殡仪馆内一位21岁的大学生躺进棺材体验死亡。当日,该殡仪馆举行“生命之旅”开放日活动,面向社会召集了多位志愿者进行“死亡体验”。(4月26日中新网)

  现在很多大学生喜欢搞一些所谓有“行为艺术”,管当众求人摸奶叫“行为艺术”;管大街上光腚叫“人体艺术”;在景区裸体彩绘叫“呼吁环保”;还有的大学生更是玩进狗笼“卖身”、表现上吊自杀、裸奔、扮鬼走夜路等等所谓“行为艺术”,现在又有学生往棺材里躺“体验死亡”,可谓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但这样的体验注定只是一场闹剧,不会体验出什么有意义的东西。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是90后,他们有着特有的个性和特征。他们思想开放、个性张扬、喜欢展示自己。追求新奇、追求刺激、追求创意这无可厚非,但不管做什么事必须有底线,应该有积极向上的精气神。一系列离奇的“行为艺术”虽然在瞬间引爆了互联网,虽然有人称佩服这些大学生的勇气,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表示不能接受,因为这是“借艺术之名侮辱艺术”,是艺术底线的“艺术”。

  这种让人无法接受的“行为艺术”,用博人眼球的方式表现出来,挑战了民众的审美和道德底线。艺术行为必须与社会秩序和谐律动。一系列以身体为资源的极端的“行为艺术”不断上演,并能够畅通无阻,几乎不受任何约束,是因为有关部门对“行为艺术”还没有一个界定,更没有划定一条底线,更没有监督办法。因此,越来越多的“行为艺术”在“艺术”的包裹下,成了一些商人赚钱的“托儿”。如果对此继续疏于管理,或找不到管理的办法,那么,这种“艺术”之名很有可能被普遍运用,把艺术推到了挑战人性、道德甚至法律的边缘。

  但不管怎么样,大学生毕竟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相对广泛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知识背景,知书识礼,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更高,特别是道德标杆会比一般社会成员更高,所以大学生搞“行为艺术”,不仅要符合大学生的身份,也要彰显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前沿群体,应该用高尚的情操引导社会,引导民众。大学生以其搞“躺棺材体验死亡”这类不着边际的“行为艺术”,还不如去工厂、农村、商场、工地、特殊行业等地体验生活,到边远地区体验民众的疾苦,“躺棺材体验死亡”不如在殡仪馆体验火化工的工作。只有体验到了民众的不易,才能更加珍爱生命,更加热爱生活,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爱民、亲民,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建兵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