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孝子河堤,严奇/摄)
万盛孝子河寻踪
简云斌
万盛经开区位于重庆南部、大娄山北麓,四川盆地东南缘与云贵高原交界之处。境内多高山深谷,无大江大河,只有山涧溪河60多条,孝子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孝子河体量不大,但它却以涓涓水流滋育了万盛这座城市,是万盛人心中的“母亲河”。
一、源流
孝子河是长江二级支流,发源于南川区兴隆镇,经巴南区石龙、石滩和南川区神童、石莲等镇,在陡溪桥下游进入万盛境,在温塘大沙坝流出万盛境,经綦江区永城镇、石角镇,在三江街道汇入綦江河。孝子河是万盛境内及以上河段的称呼,綦江境内称蒲河。该河全长89公里,万盛境内长29.01公里,陡溪桥以上长38.64公里。孝子河大致流向为先由南向北,折而由东向西,再折而由北向南,再折而由东向西。
关于孝子河源头,相关志书记载不一:《南桐矿区志》谓源于“南川县兴隆场乡小金山”;《万盛区志》(1986—2011)谓源于“南川区神童镇淳家铺子”;民国版《南川县志》谓有左右二源,“右源出巴县之花桥……左源出邑水潈(音从)东南西崇山麓之车阳沟”;1991年版《南川县志》谓源于“兴隆场鹤林、小寨和大观镇响滩子沟”。
(万盛“孝行天下”雕塑,罗德泉/摄)
之所以众说纷纭,估计原因有二:一是南川兴隆一带为丘陵地形,沟壑众多,有数条山沟汇聚形成孝子河,修志者未深入考察其源头;二是今昔地名变迁,叫法有异。
2021年12月7日,笔者与万盛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几位会员一起,驱车赴南川兴隆、神童等地,经过实地踏勘,并多方询问当地村民,终于搞清孝子河的真正源头在南川区兴隆镇金湖村(由小寨等村合并而成)六组,叫磨槽沟,由大猫湾和大湾两条小沟的溶洞水及梯田水汇成。磨槽沟流经该村六组一个叫辽湾的地方,再接纳大寨子沟和水碓堡沟两条小沟,正式形成孝子河主源。磨槽沟很小,和普通田沟差不多。
兴隆古称水潈,意即水汇聚的地方。此处为浅丘砂岩地貌,植被茂盛,梯田众多,水源丰富,为孝子河(属綦江水系)和龙川江(大溪河支流,属乌江水系)的分水岭。
孝子河经辽湾、石坝沟,北行数里,汇入南川区双河场水库,该水库库容494.1万立方米,蓄水经老木沟引至南平镇;再汇入位于巴南区石龙镇金星村的下涧口水库,该水库库容1154万立方米,蓄水引至石龙、石滩等镇。由于两大水库截留,孝子河主源之水几乎一滴不剩。
(孝子河三元桥,简云斌/摄)
其后,孝子河主源经石龙镇花石社区(原花桥乡),在白马塘纳发源于花石以西的一条支流;再流入石滩镇天台村,在与南川区神童镇金钟村接壤的沙河坝角口塘,纳发源于神童镇暮鹤村的一条支流(即民国版《南川县志》所谓“左源”),合而西行数里,至神童镇场镇。孝子河上游来水,主要靠这两条支流补充。
孝子河过神童镇场镇,折而向南,水势稍大。流经神童镇新桥村、狮子塘、二郎桥等处,左为石龙庵,右为方斗山(巴南、綦江、南川连界之山),中间为槽谷地形,多梯田农舍;过二郎桥后,有石崖横亘,形成五六丈高的瀑布,下为洪塘;其后折而向东,再折而向南,在石莲镇与南平镇之间的峡谷穿行,经石莲镇松峰村、三合村、桐梓村至陡溪桥(属桐梓村)。
孝子河自陡溪桥下游进入万盛境,继续一路南流。在红岩煤矿处纳绿水漕之水;经砚石台、老君坝,贯万盛城区而过;在两河口纳清溪河之水,其后纳鱼田小河之水;在万东镇汪家沟(现播州界公园处),折而向西,绕八面山,经二郎峡进入南桐镇;过南桐支路、桃子凼,在谷口河处纳刘家河之水;在南桐镇温塘村右纳养生河之水,左纳洗布河之水;之后,在温塘村大沙坝出万盛境,入綦江境。
孝子河沿岸地形,在南川、巴南境内始为丘陵,后为平坝与槽谷,再为峡谷;在万盛境内始为峡谷,后为平坝,再为峡谷、平坝与丘陵交错。孝子河在万盛境内流域面积330.02平方公里,河床宽20—50米,落差142.5米,多年平均径流量9.1立方米/秒。总体而言,孝子河体量较小,冬春水流淙淙,夏秋山洪暴发,方有滔滔之势。
(抗战期间孝子河煤焦水运,资料图片)
二、得名
孝子河是蒲河的上游。蒲河(又称蒲渡河)古称葛溪,得名不详,或与两岸居住的僚人有关(唐代称泸州一带的僚人为“葛僚”)。而“蒲河”这个称谓,《重庆通史》认为是“濮河”之讹,意指该河两岸原住民为濮人。濮人就是僰人,为古代巴人一支。綦江上游旧称“夜郎溪”,下游称“僰溪”,说明古代綦江流域的土著多为僰人(濮人)及后来的僚人(唐宋时期称渝南一带僚人为“南平僚”),以致河名带有相关文化印记。
孝子河得名较晚,清咸丰版《南川县志》载有“孝子河”条目,据此推算,其得名大概在清代中后期,即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在此之前,孝子河名曰水潈溪,因该河发源于南川水潈(即今兴隆镇)。又称平滩河,因清嘉庆九年,万盛场下游不远处(疑今两河口大桥处)修建了一座小石桥,叫平滩桥,后被水冲毁。
关于孝子河的得名,据民国版《南川县志》载:“此水发源名水潈溪,至万盛场西南始名孝子河。相传昔有周孝子,佣力求食,母再醮(再嫁)而贫,仍待孝子奉养。每得米,必徒涉此河以馈。一日水盛涨,孝子念母切,仍乱流以往,被水卷去数里,竟得生,人皆以为纯孝之报,故以名河。”
这应该是一个真实故事。故事中的周孝子是万盛场人,家里很穷,靠帮人打短工维生,但他十分孝敬母亲,在洪水暴涨之际,因担心母亲挨饿,于是冒险趟水过河,被洪水卷去数里,竟得以生还。人们认为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于是把这条河改名为“孝子河”。
一个连名字都没留下的下力汉,竟然凭自己朴实的孝行,让一条河更名“孝子河”,这在非常重视忠孝观的古代,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也是桑梓无尚的道德荣耀。故修志者赞道:“匹夫匹妇,生没蓬蒿。一日能养(孝敬奉养),万载名标。”笔者在网上搜索发现,全国名叫“孝子河”的河流仅有两条,另一条在浙江,名气远不如万盛这条。
千百年来,孝子河培育了万盛淳厚的人文。这片土地上,出现了宋代赵牟氏、陈太夫人、龚秀才,明代秦寡妇、杨宗枝,清代邓九先、唐洵、傅懿、傅丞宪、陈藻、僧宗益、蒋燮琦,民国犹海龙、刘子如、李锄云等一大批乡贤,他们以高尚的德行泽润桑梓,使万盛成为名副其实的“孝善之地”。
(孝子河畔溱州楼,罗德泉/摄)
三、风物
以前,孝子河水量比现在大,两岸植被丰茂,风物可圈可点。
孝子河在巴南境内沙河坝处,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铁门闩桥,桥面由两块巨石连接,巨石间嵌有一块铁铸的燕尾榫,实为奇特。在南川境内,有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的陡溪桥,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石礅木构廊桥,为昔日南平至石莲、青山的大道,该桥桥身于前几年毁损,今又重建。
过陡溪桥,进入万盛红岩大峡谷。据民国版《南川县志》记载,这一带“山高谷深,水落数百丈,乱石填咽,但闻淙淙之声”,谷中多深潭,潭中之鱼可达百斤之重。料想此处未开办煤矿时,风光不输于今天的黑山谷。
孝子河出峡谷后,在万盛坝子蜿蜒流淌,两岸地势平旷,河畔修竹成林,有许多水车和水磨,水车引水灌田,水磨用来舂米。小桥流水,水车轻转,白鹭低飞,锦鳞跃波,好一派田园风光!当然,这是很久以前的画面了。
万盛段孝子河沿岸,文物古迹不少。在马鞍山、二郎峡石壁上,有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崖墓多穴;在鱼田堡龙门道观,发掘出南宋陈太夫人墓;在万东镇建设村陈家沟,发掘出南宋马国宝墓;在三元桥和汪家沟,有明代播州杨氏势力北扩时立的“播州界”石刻两块(汪家沟一处尚存,今建成播州界公园);此外,马鞍山上曾有一座建于明代的文庙,原万东镇政府驻地(今商务局驻地)曾有一座武庙(关岳庙),今溱州楼对面山上曾有一座白塔(即文峰塔,塔山源名于此)。这些文物古迹有的尚存,有的已毁,见证着万盛大地的沧桑。
三元桥无疑是孝子河最重要的文化地标。据记载,该桥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由万盛场富商邓九先卖地捐资,动员地方士绅集资建成。桥为3孔石拱桥,桥身长约50米,桥孔跨度12.8米,桥两头有石梯若干,桥面有石栏杆,栏杆中部有座小巧的土地庙,栏杆两端有石狮子。桥身两面各有3个石凿圆圈,分刻“三元桥”3个字,祈福万盛子弟科举连中解元、会元、状元,“三元及第”。中间桥孔上,曾悬有一柄7尺长的“斩龙剑”,以镇压洪水“出蛟”。三元桥建成后,极大方便了两岸交往,促进了万盛场的繁荣。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因修建川湘公路,三元桥被改为公路桥,桥上的石栏杆、石狮子、土地庙、功德碑全被拆除。1949年后,三元桥又历经4次改扩建,至今仍是万盛城区交通要津。
历经170年风雨的三元桥,尽管桥面已非,但桥礅、桥孔风貌如昔,3个呈半圆形的桥孔映在水中,与倒影构成一组匀称的“万盛圆”,是孝子河上最美的一道风景。
(万盛城区,罗德泉/摄)
四、航运
孝子河的河床很浅,滩多水急,本不适于行船。令人想不到的是,从清道光年间至上世纪50年代初,孝子河竟然一直有航运。
过去,万盛场盛产煤焦(俗称“焦炭”“炭花”)、火焙纸,还有矾等产品。同时,万盛场也是南川及贵州正安等地山货的集散地,这些大宗货物要运往重庆,光靠人力背运,实在费时费力。人们便打起了孝子河的主意。
据民国版《南川县志》载:“万盛场外,甃堰(筑堰)设闸蓄水,小船运焙纸、焦炭,出綦江之蒲渡河。”
从清道光年间开始,就有本地商人用小船将炭花贩卖到綦江等地,船叫“胡豆壳船”,载重仅3吨;同治后期,本地船帮成立,组织人员清淘河床,并从两岸向河中垒成两道“堰梁”,便于行船。清末至抗战期间,航运日繁,自流井盐帮、桥淮帮纸号、东林煤矿及多家小煤窑集资,先后在孝子河中修建了6道闸坝,一段段提高水位。这6道闸坝分别位于三元桥、两河口、汪家沟、泰山石(桃子立交桥下游)、碰头岩、温塘。第一道闸坝就筑在三元桥下,码头在周家滩(原区水厂处)。万盛场周边的炭花、火焙纸、矾砖和南川、贵州方向来的土特产,均集中在此装船。小木船往来于万盛场至蒲河鲁峡洞之间。
闸坝蓄水后,一次可放行几十艘船。每艘船载重6—9吨(谷口河以下河段可载重11吨),有3个人操作,船头船尾各一人撑桨,另有一人前后照应。冬季水枯,船只常常搁浅,虽三九严寒,船工也要赤身下水背船。
抗战时期,重庆兵工厂需用万盛的焦煤来炼钢,孝子河航运更显重要。东林煤矿及周边小煤窑的煤,均通过孝子河运至蒲河鲁峡洞。鲁峡洞河窄滩急,所有货物要在此卸货,再用人力转运至下游杨柳湾上较大的船,经綦江、长江运至重庆。南桐煤矿的煤,则通过轻便小铁路或人力背负,运至杨柳湾上船。最繁忙时,上游孝子河有船300多艘,下游蒲河则达到2000多艘。一艘艘小木船,载着兵工厂急需的焦煤,在湍急的河水中穿梭不停。小小的孝子河,也为中华民族的抗战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孝子河航运一直持续到1953年,三江至万盛的铁路通车后才停止。
(万盛文体中心,曹永龙/摄)
五、润城
孝子河滋育了万盛这块土地。
远古时期,今万盛城区为一个内陆湖,后来,河水冲决二郎峡,泥沙淤积,形成一片沃野,宜于农耕。
春秋战国至六朝时期,土著先民僰人(濮人)、僚人等在此刀耕火种,渔猎为生。唐代,朝廷为控制南平僚,以今万盛境为中心设立溱州及荣懿县。宋代,汉人逐步迁入,今万盛城区两河口处为荣懿寨治所。明清时期,今万盛城区一带叫东乡坝,人烟渐密,形成集市,成为川黔交界物资集散地,人们将集市称作万盛场,寓意万业兴盛。此前,万盛场还有过万寿场、石鹅场、镇子上、火把场等称呼。
风雨千年,春秋代序,在孝子河的波光中,万盛经历了唐宋溱州、移民乡邑、“抗战煤都”、工矿城市、“三线建设”基地、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体旅新城等沧桑变迁,从一个小小乡场,成长为一座拥有20多万人口的重庆主城区南向重要支点城市。
这座城市以孝子河为纽带,在黑山、方家山、黄高山、凤凰山、八面山、二郎山等山峦的屏护下,铺开自己的山水格局,襟带渝黔,连通陆海。一代代人怀揣希望与梦想,从四面八方来到这座崇山峻岭中的城市,将汗水和热血奉献在这里,将眷恋与慰藉安放在这里。他们的名字就叫万盛人。
如今,这座城市已逐渐褪去矿山的底色,蝶变为新型工业重镇、全域旅游之地、康体宜居之城。它的天际线倒映在水中,显得曲折、美丽而深远。沿着河堤漫步,揽清风碧水,看盛景万千,让人不由感慨:此心安处,即是故乡!
孝子河还在静静流淌,它将继续见证万盛日新月异的变迁,承载万盛人深沉绵长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