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动工了!” 8月1日,盛夏,南川区河图镇虎头村,村支书汪国刚望着眼前成片的森林长舒一口气。
就在几周前,村里6户林农以每亩1万元的作价,将32亩林地的70年经营权转让给农业公司,发展森林康养旅游。自此,这个策划了近十年的林业项目终于上马,将盘活周边2000余亩林地资源。
山定权,树生金,一个项目的启动,折射的是集体林改带来的活力。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户通过出租、合作、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将闲散的林地集中起来,采取市场化方式开展规模经营,拓宽了林权价值增值途径。
林地确权 给经营者吃下“定心丸”
山林环绕,虎头村森林植被丰富,拥有林地面积2800多亩。在上一轮林改中,村集体将林地均分到户,全村400多户林农领到了林权证,累计发证面积达2200余亩。
分山到户后,村民用心经营起这片林子。然而,林木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大约10年才能砍伐一次,一亩地的收益只有两、三千元。“林农收益少,又要承担管护责任,费力不讨好。”汪国刚无奈地摇摇头。
早在七八年前,他就想到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但大部分林地都在林农手里,村民担心前期投入大,没人敢尝试。
如何破题?围绕林权制度改革,南川区出台了《农村居民自愿有偿退出林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办法》,虎头村按照农户自愿退回原则,拿回了32亩林地经营权,并将碎片化的林地整合起来,统一转包给农业公司,进行旅游开发。“随着项目推进,未来这片林子的年收入将有望超过10万元。”汪国刚说。
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新一轮林改的重要任务。“然而,在上一轮均山到户后,许多地方仍面临着四至不清、地类重叠、证地不符等历史遗留问题,这给林地确权带来了麻烦。”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对此,我市开展了全域林地数量矢量化和数据库建设,推动“耕地下山、林地上山”,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健全权属清晰、责权统一的集体林权制度。
譬如,在奉节县,当地就在三维卫星地图指界的基础上,进行了权利人现场认定、无人机辅助勘察、林业数据集成等线上线下结合的联动落界模式,综合比对耕地、宅基地、自然属性等地数据,对乡镇集体林地面积和四至界限进行科学精准认定。
其中, 以青龙镇大窝社区为试点,社区工作人员就完成60个矢量化宗地图斑测绘,对全社区7500余亩集体林地收益权量化到户,保障林权正常流转。
国有林带集体林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就在今年7月,永川区国有林场与三教镇云龙村、双坪村两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了《集体林权流转合同》,将两个村庄近3000亩集体林地流转过来,进行统一管护、经营。
“依托林场的科技、人才、资源力量,我们因地制宜实施林分提质增效、森林景观培育等营林措施,有效提升了集体林地质量和效益。”永川区国有林场负责人说。
早在2017年,永川国有林场就通过非国有公益林生态赎买形式,整体流转三教镇云龙村4379亩集体林,引入北京林业大学、西南大学、亚林所等科研力量,开展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良种苗木繁育等工作,共同保护了960亩全国现存面积最大的楠木天然次生林。
以我市为代表的山区林地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一些集体林地因缺乏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来管护,森林质量越来越差。在新一轮林改中,我市探索了“国有林+集体林”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推行全周期森林经营,通过采伐更新、抚育复壮、择伐补造等措施,加快低产低效林和过熟林改造更新,大力提升森林质量。
在武隆仙女山林场,当地每年投入200万元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克服林区山高坡陡冻害、石漠化土层薄弱等造林困难,对原有的低效松林实施改造,营造了复层异龄的混交林,把林区变景区,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生态体验。
酉阳县则以酉阳桃花源大景区为依托,将周边林地纳入桃花源示范片区建设,按照林木经济价值、成材率、利用率等指标,科学选择绿化树种,提高造林效益和森林质量;江津猫山则通过改造残次林,种植了樱花、海棠、红叶石榴、三角梅等景观树种,依托大面积连片的茶园,打造3万余亩亩猫山花卉园。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还将鼓励国有林场采取“林场+”等模式开展场外营造林、林下经济,探索国有林场特许经营,分区分类探索国有林场参与集体林经营,激发国有林场活力。
完善利益机制 小农户持续受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经营利用好林地,让林业资源带动村民增收?这几年,我市大力培育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龙头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鼓励林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也能在现代林业发展中持续受惠。
盛夏的北碚区金刀峡镇小塘村,山林郁郁葱葱,不时有三五成群的游客在林间小径穿行。 “林地流转后,我每年都能享受股权分红。”村民唐正轩高兴地说。
小塘村拥有2000多亩集体林地,村里成立了经济合作联合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村集体林地林木,并实行山林折股、收益按股分配,唐正轩摇身一变成了股东。
“村里发展起森林康养,去年村集体收入就有30万元,其中60%的股份收益都是我们村民的。”唐正轩高兴不已。
同样尝到了林地经营甜头的,还有奉节云雾土家族乡。这里地处三峡库区七曜山余脉,乡里将集体林地流转给市林投公司,签约成为国储林。利用林下土地,云雾乡发展起姬松茸、中药材等林下产业,年产值就超千万元。
“现在,这片林子能给我带来三笔收入。”村民黄桂菊麻利地铲掉生长在姬松茸四周的杂草,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了林地收储分红、以及林地成熟主伐时的木材收益外,她在基地务工,每年还能有2万余元的劳务收入。 “以前都把林地当负担,现在满目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黄桂菊感慨道。
随着林改的深入,集体林有了更多元的增收渠道,连绵青山成了“幸福靠山”,为林农带来财富和希望。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加快推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预计到2027年,全市森林蓄积量超过3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200亿元,林农来自林业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