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一起擦亮残疾人生活的幸福底色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4 13:44

近年来,重庆市渝北区残联不断加大扶残助残工作力度,健全残疾人托养工作的服务机制,丰富服务内容,加强残疾人居家服务标准化工作,引导、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为残疾人提供居家服务,减轻残疾人及其家庭的负担,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5月15日,记者跟随渝北区残联相关负责人一起,走进残疾人家庭,为他们带去慰问,送去日常生活用品。在走访中真切地感受他们生活中的点滴变化。

“邻里互助”

邻居成为残疾人好帮手

1

图片由渝北区残联提供

记者首先来到洛碛镇幸福村的村民刘国云的家中,院坝不大但是干净整洁,来自渝北区暖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两名社工正在为他打扫院坝、擦拭座椅。

“我们两口子年纪大了,儿子也生病,有志愿者的帮助让我们的生活轻松了不少。”刘国云感激地说道,他的儿子刘之伟今年39岁,二十年前被评定为一级精神残疾,随着刘国云年纪越来越大,加上抚养有精神病的儿子,老两口的晚年生活越来越困难。但随着“邻里互助”项目的落实,他们的生活迎来了可喜变化。

2

图片由渝北区残联提供

“我们都是邻居,每个月上门为他家‘服务’三次,送些生活用品、打扫下卫生、拉下家常。”其中一位社工白时华说道,因为大家都是左邻右舍,时常精神情况不稳定的刘之伟也不会抗拒他们好意。

“‘邻里互助’是针对农村残疾人的居家服务项目,主要依靠有意愿为残疾人服务的邻居和不具有赡养或抚养义务的亲朋,或其他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生活在家庭内自理能力较差且存在照料困难的就业年龄段内的智力、精神残疾人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提供以日常生活照料及能力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托养服务模式。”渝北区残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居家服务”

为残疾人定制个性化服务方案

3

图片由渝北区残联提供

“轻重合不合适,你还是要多走动哟,肌肉有些萎缩了。”在龙溪街道白合社区白鹤林小区,暖心社工段永兰正在邱燕进行腿部功能康复训练。邱燕此前因从楼房不慎坠落而导致重度肢体残疾,康复周期长、费用支出多、接受康复不方便等情况,成为困扰她日常生活的主要难题。

4

图片由渝北区残联提供

“现在方便多了,暖心社工为我上门进行康复按摩,我就不用出门找地方了,也节省了一笔开销。”邱燕告诉记者,她这“特殊”的待遇来自城区开展的“居家服务”。

暖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居家服务”是通过分析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辅助性就业服务、支持性就业服务和运动功能训练等方面社会服务,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苦难得到有效帮助。

5

图片由渝北区残联提供

“线上训练”

让特殊儿童隔空不隔爱

6

图片由渝北区残联提供

“小朋友,可不可以把左边红色的杯子拿给老师看一看呀。”渝北区天爱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的老师万苏琴正对孤独症患儿进行线上康复培训。记者看到,一句简单的指令,万老师往往要重复十遍甚至更多。

她告诉记者,孤独症小孩就是一群孤独的“星星”,他们能看到东西却视而不见,能听到声音却充耳不闻,能与人交流却闭口不言。对于这样的特殊孩童,就需要老师一点一点的教,先从简单的指令开始,比如先要求他们拿杯子,之后再过渡到先拿杯子、后拿碗的两步指令,循序渐进地提高康复训练的难度。

7

图片由渝北区残联提供

“虽然孤独症、自闭症等精神类疾病目前还不可治愈,但是一些恢复较好的孩子,日后依然可以参与社会工作。”渝北区残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0-6岁特殊儿童康复被称为抢救性康复,对改善特殊儿童未来的生存情况等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疫情原因,原本线下康复训练被转为线上训练,主要针对听力、智力、孤独症、脑瘫等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提高特殊儿童生活自理、社会适应和学习能力,同时也帮助家长掌握康复的基本原则、目标、途径和方法。

渝北区残联相关负责人通过记者向社会呼吁,有些家长没有及时认识到孩子的病情和严重性,有些家长不愿意接受孩子患病的事实,这都会导致孤独症儿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他提醒家长,应该及时留意特殊儿童发出的“讯号”,争取早发现、早干预。个别家长也应正视孩子得病的现实,寻求区残联和社会爱心机构的帮助,这样也能有效缓解家庭的经济与精神双重压力。

“量体裁衣” 让残疾人家庭“无障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说道,根据渝北区残联之前进行的对各镇街残疾人家庭摸底排查和无障碍改造工作情况,2020年将对900户左右的残疾人家庭进行“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无障碍改造,消除或减少残疾人居家生活障碍,改善他们的家庭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做到对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全覆盖,助推残疾人奔小康。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