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退役军人谢强为烈士守墓三十三载——
“守墓守的是心”
■廖 勇 祝光强 中国国防报记者 宋子洵
暮春时节,贵州省铜仁市文笔峰烈士陵园,松柏苍翠。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一位老兵拾级而上,向陵园深处走去。庄严肃穆的碑群中,老兵熟练地清扫落叶、擦拭墓碑、清理杂草、修枝培土……
老兵名叫谢强,是铜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陵园管理科的一名工作人员,至今已守护烈士陵园33年。
1990年,谢强退役返乡。次年3月,铜仁市民政局开展烈士陵园修缮管理和散葬烈士墓集中迁葬工作。得知消息后,他主动申请守护烈士墓。不少人以为,谢强是一时头脑发热,没想到他一守就是33年。
“是什么支撑着您,在这里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记者问道。
“没有烈士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守护他们,是我的荣幸,也是一个老兵的责任。”谢强答道。
谢强告诉记者,过去的33年中,他不是没有机会离开。“有好几次机会,能够交流到其他单位的行政岗位。身边的同事都劝我走,告诉我机会难得,但我都拒绝了。”谢强说,长眠在这里的104位烈士,大部分牺牲的时候都很年轻,最小的不到20岁。守护的时间越长,对烈士的感情就越深,他舍不得离开。
要守好陵园并非易事。4月的武陵山腹地,一场风雨过后四处狼藉。经过谢强一上午的忙碌,陵园里有了另一番景象:路面平整干净,烈士墓碑一尘不染、庄严肃穆。
然而,33年前,谢强刚到陵园报到时,这里是另一番景象。园区光秃秃一片,交到谢强手中的,只有一份计划入园安葬的烈士名单。谢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和相关单位人员一起,将铜仁市区周边散葬烈士墓迁入陵园。
墓迁来了,为优化陵园环境,谢强从外地找来松苗运回陵园,然后一锹一锹地在每座烈士墓旁挖出深坑,再用箩筐从8公里外的地方挑来肥沃泥土做基土,将松苗种下。“光是挖一个种植坑,就需要至少一天时间,有时遇上石头多的地方,两三天挖一个坑是常有的事。”谢强回忆。
“守墓守的是心。英烈献出宝贵的生命,我如果不清楚英烈的事迹,就是对他们的不尊敬。”谢强告诉记者,近些年,他愈发认识到,仅仅维护陵园卫生是不够的,他要向群众讲述烈士故事,弘扬烈士精神。
为讲好故事,谢强多次走访茶店、桐木坪、城区北校场等烈士牺牲地,寻访当年了解烈士牺牲过程的老人,整理出烈士故事集并熟记于心。
有一年,一位烈属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祭奠。这名烈士留下的信息很少,连家人也并不了解他牺牲的过程。谢强主动为烈属讲述了自己了解掌握的烈士事迹,烈属感动得当场落泪。
时光匆匆,当年种下的树苗已长成大树,像一个个挺拔的哨兵,守护着烈士英灵。从青春到花甲,如今58岁的谢强依然默默地坚守在这里。在他心中,陵园不仅是英烈的安息之地,也是他无悔守护的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