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推行“党建+邻里自管家” 让安置房变“安心房”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30 11:56

巴南区处于重庆主城都市区的核心范围,幅员面积占中心城区的1/3,是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巴南区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特色,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征地拆迁群众集中住房安置。旧房换新居,村民变市民,居住环境重建、社会关系重塑、生活方式重构,安置房小区治理面临新要求、新挑战。近年来,巴南区探索推行“党建+邻里自管家”模式,将组织建在小区、力量下沉小区、服务送进小区,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探索出一条让安置房变“安心房”的新路子。

一、背景起因

巴南现有9个街道、14个镇,辖198个村、115个社区,幅员面积18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7.8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9%。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十年来人口增加26.02万人、增长28.32%。征地拆迁过程中,累计住房安置约9万人,有安置房小区79个,安置住房超过300万?。安置房小区涉及群体众多、分布范围较广、历时时限较长,治理困境逐步显现。从房屋属性看,安置房修建时间早,建设时未规划停车位或规划停车位严重不足,基础设施配套落后。从房屋形态看,多数为开放式小区,以及无物业、无业委会的单体楼栋,垃圾长期无人清理,消防安全成为隐患。从人员构成看,安置居民与外来人口相互交织,城乡理念相互碰撞,习惯习俗差异较大,因车辆停放、房屋漏水等问题导致邻里冲突不断。因此,加强安置房小区治理,是巴南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现实所需。

二、主要做法

(一)严密组织体系,推动小区党支部规范化建立

一是组织延伸在小区。以安置房小区(网格)为单位建立小区(网格)党支部,由社区党组织书记或党小组长担任网格长,广泛联合网格内各种资源力量,以小网格撬动大服务。在楼栋建立党小组,从居住在小区的党员中遴选公道正派、能力较强、热心服务的同志担任党小组长、党员中心户,每名党员中心户联系15—30户左右居民。将党小组长名单、党员中心户名册分别张贴在楼栋大厅、对应楼层,形成“社区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社区居民”五级联动治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覆盖与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

二是阵地夯实在小区。投入资金2300余万元,制定实施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三年计划,进一步优化儿童之家、社区养老日间照料等功能室设置,为居民提供“一老一小”等服务。统筹整合利用小区管理用房、闲置门面、临时用房资源,在安置房小区设立党群服务驿站,配备桌椅、饮水、电脑、打印机等必要的硬件设施。小区党支部书记、党建指导员、网格员、楼栋党小组长等每周定期轮流到小区坐值班,接待群众来访、开展政策宣传,让党员群众少跑路。

三是服务下沉在小区。针对安置房小区老年人较多、运用手机智能终端不方便等特点,将日常生活中的清洁费、水电费收缴,医保、养老保险办理等服务下沉至小区,通过党群服务驿站统一办理、上门代办等服务。依托党群服务驿站在小区建立“邻姐”工作室,聚焦“以邻为德、以邻为善、以邻为亲、以邻为乐”工作目标,着力化解高空抛物、噪音扰民、房屋漏水等邻里矛盾。推行电影放映、政策宣讲、文娱活动“三进”小区行动,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身边的榜样”等主题活动,不断丰富小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二)搭建治理平台,推动邻里自管中心实体化运行

一是成立自管中心。针对安置房小区成立业委会意愿不强的特点,建立“邻里自管中心”,由小区党支部书记任中心主任,设委员5—7人,在小区党支部引领下开展工作。下设财务、监督、联络等工作组,由居民代表、党员骨干等担任。加强自管中心成员人选把关,明确“欠缴物业费不选、参与非法集访不选、个人征信严重失信不选、有违法犯罪记录不选、有搭建违章建筑不选”等“五不选”,并由村(社区)党组织会同有关单位联合审查。自管中心在银行开设账户并实体化运行,开展小区清洁费、停车费收缴,所收款项主要用于清洁人员聘用、小区软硬件设施维护等小区公共事务。

二是招募小区管家。着眼安置房小区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通过发布招募令、居民自荐、群众推荐等多种方式,充分挖掘居住在本村(社区)、本小区的党员、热心群众、专业技术人员等,组建一支包括物业经理、水电工、绿化工、保洁工、保安等“小区管家”,既解决小区专业队伍不足问题,又解决失地群众就业难题。道角村北房嘴小区通过聘请本小区人员组成客户服务队伍,2021年底物业费累计结余近60万元。居民通过党群服务驿站、小区微信群、便民联系电话等“点单”,由相应小区管家“接单”,上门解决群众需求。

三是破解物业难题。邻里自管中心结合实际,分别采取部分管理事项外包、自行成立物业服务企业、聘请专业人员管理等方式,破解安置房无人管难题。新屋村自管中心牵头成立新麒物业公司,按0.3元/?单价收取清洁费等,年收入达170万元,让安置房小区有钱办事。明确物业缴纳优惠方案,凡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缴纳全年物业费的业主,优惠1个月物业费,提高业主缴费积极性。建新村、岔路口村安置小区按0.1-0.5元/?单价缴纳物业费,缴费率均达100%。强化财务监督机制。建立物业费开支项目事前公示、开支申请制度,每月公示开支明细,村(社区)“两委”加强财务监督与业务指导。

(三)引导居民参与,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化实践

一是居民自治议事。聚焦“小区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目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按照推荐、确认、公示程序推荐产生小区居民议事会,激发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热情。在群众经常聚集地设立坝坝说事点、说事箱,每月由小区支部书记、楼栋长等围绕“说身边榜样”“说金点子”“说困惑事”等主题说事,及时收集群众反映的小区事项。能及时解决的,交由邻里自管中心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由居民议事会按程序召开居民代表大会,提交居民自治确定解决方案,小区党支部监督跟进。

二是党员带头办事。由村(社区)党组织牵头,广泛发动在职党员到社区、小区“双报到”,积极引导在职党员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邻里自管中心成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等,组织党员积极投身小区建设和群众服务。以党员为圆心,带动建立红色党员、绿色退役军人、紫色巾帼、蓝色群众、橙色青年“五色”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举办“小区公益日”,积极开展义诊义检老年服务、“大手牵小手”亲子游戏、“端午传情”邻里相助等活动,实现以事聚人、聚人成事的良性循环。

三是德法相伴化事。法安天下,德润民心。充分发扬巴南区“德法相伴”品牌,将“德法修身、德法润家、德法睦邻、德法怡城”融入小区治理各个环节。建立小区居民公约,实施安置房小区治理积分,将垃圾分类、规范停车、文明养宠等纳入积分管理,细化设置指标,量化评价标准,完善积分兑换清单,建立积分评议操作流程,用小积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为每个村(社区)聘请1名法律顾问,在小区定期接待法律咨询,提供合同审核、协议把关等便民法律服务,提高居民法治意识。

(四)坚持共建共享,推动群众居住环境品质化提升

一是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从2021年起,结合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资金补助、市级配套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银行贷款、社会投资和业主自筹资金等实际情况,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全区2021-2025年改造专项规划计划实施138个老旧小区,涉及1442栋楼,推动老旧小区焕然一新。

二是增强小区造血功能。全面梳理小区资源,建立门面、停车位、楼栋广告位等台账,通过门面招租、招商引资、重新划分停车位、加强基础设施管理等方式,不断增加小区公共收益。木洞镇钱佳花园小区,居民主要由木洞镇4个村的部分村民征地拆迁安置及外来务工人员组成。在小区党支部的带领下,将380个停车位、13栋居民楼广告位、37个临街门面等全部建台账、拉清单、强管理,每年收益达110万元,为小区增添绿植7000余株、增添硬件设施20余处,不断提升小区品质。

三是引入社会专业服务。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实现社区治理专业化、精细化,提升小区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在红光社区的杰信华府、理工雅苑、红光综合楼等6个安置房小区,通过专业社工负责儿童之家、青少年之家,提供课后辅导、特色主题活动、传统文化教育等服务,丰富课余生活。全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597万元,实施针对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383个,直接受益23万人。

三、成效反响

(一)完善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在社区党委的统领统筹下,党的组织向下延伸到小区、楼栋,通过党员中心户“触角”与居民紧密联系,建立起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尤其是快速有效应对巴南区2022年两起突发疫情,小区党支部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闻讯而动、听令而行,克服安置房小区人员流动大、开放式楼栋多等难题,快速排查、守值卡点,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近3年来巴南区突发点状疫情均第一时间阻断传播链条,为全市疫情防控作出巴南贡献。

(二)形成了共建共享、有责尽责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在小区党支部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党员、居民、社会组织积极性,邻里自管中心当起“管家婆”,上万名机关在职党员到小区报到,初步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花溪街道先锋村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巴南区严格落实征地拆迁和建设环境维护主体责任等8项工作被重庆市政府办公厅激励表扬。

(三)树立了大抓基层、抓实基层的鲜明导向。巴南区推动资源、服务、力量向基层下沉,采取分级投入建、落实政策还、整合资源用、共驻共建享等方式,累计投入资金3.7亿元,建成投用313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04个城乡社区养老中心(站)、79个安置房小区党群服务驿站(点),确保基层有地办事。完善“三档十一级”岗位等级序列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涵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900余人,连续六年提高社区专职干部固定补贴,确保基层有人办事。近3年投入服务群众专项经费9870万元,确保基层有能力办事。

(四)推动了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社会风尚。将德法相伴活动抓在经常、内容融入生活日常,建立乡情陈列馆,建设道德文化广场、休闲亭,定期开展举办“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榜样村民”评选,不断增添小区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影响居民行为。一大批安置房小区亮出自己的“德法名片”,如“诚信岔路口”“先锋博雅苑”“和美北房嘴”“道德红光楼”等,安置房小区中涌现出国家级道德模范2名,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蔚然成风。

四、探讨启示

(一)安置房变“安心房”,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前提。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小区党支部成立以前,安置房小区基本处于没人管、不想管、不敢管、管不好的尴尬境地。小区党支部建立后,阵地下沉、服务下沉,党组织手臂延伸到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办成了小区居民以前想干但干不了、干不成、干不好的急难愁盼事,小区党支部凝聚力、号召力、执行力显著增强,群众有了“主心骨”。

(二)安置房变“安心房”,激发人人参与是内生动力。推进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人,关键靠人。只有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通过在职党员报到、党员中心户挂牌等方式让党员“站”出来,通过实施小区积分管理、设置坝坝议事点让居民“动”起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志愿活动让各类社会组织“活”起来,引导形成了“小区是我家、和谐靠大家”的思想自觉,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小区共同体才会成为行动自觉。

(三)安置房变“安心房”,坚持人民至上是最终目的。人民群众是基层治理的主体,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改进和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在小区治理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引导群众通过邻里自管中心等自治组织,决定公共收益使用、绿化升级提档等重大事项,使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区治理格局更加完善,最大限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