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9月6日电(李卓然)“小韩你今天又来了呀,怎么还有医生啊?”上周五,重庆市九龙坡区杨渡一村的独居老人周婆婆打开家门,民警韩海生的造访并不令她意外。
这位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区九龙派出所的“韩户籍”和社区们的老年人已经是老朋友了,几乎每周都会来跟叔叔阿姨们聊聊天。意外的是,跟韩海生一起到来的,还有九龙坡区中医院的医护人员。
原来是派出所邀请医生上门为空巢老人进行义诊。韩海生一边熟悉血压计等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一边记录辖区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他要完成一本健康档案,专门针对辖区上百名空巢老人的档案。
新接手的社区 空巢老人超百名
2021年1月1日,因九龙坡区行政区划调整,杨渡路社区成为九龙派出所辖区。警区负责人韩海生之前在水碾社区工作,那个社区和九龙派出所其他辖区一样,建成较早,已经不太“入时”,被称为是主城核心区里的一片“飞地”。可水碾的老旧小区再多,也基本上是2000年左右开发的小区,杨渡路社区显然更有历史感。
下社区的第一天,从派出所出发,刚走进九建支路,在老旧社区工作多年的“韩户籍”就吃了一惊,九建家属区的5栋老楼竟然全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建筑!老厂区的格局、具有年代感的楼梯间花窗、除了石桌石凳没有其他配套设施……这样的小区恐怕大多数“00后”都没见过,“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已经是整个杨渡路社区最新的一片建筑了。”
谁住在这些地方?数据说话,居住在杨渡路社区的3600名实有人口中,超过三分之二年龄都在60岁以上,而7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超过百名!
民警就是老人的“菜篮子”
子女不在身边、有的甚至还是独居,老人们住在这样的老旧小区方便吗?
当然会有各种具体的生活不便,比如九建老员工马爷爷和刘奶奶。
在走访到马爷爷家时,韩海生和老俩口相谈甚欢,“平时都和老邻居们一起玩,年轻人来了是有生气许多。”临走时,韩海生照例问了问他们,生活中有没有什么困难。刘奶奶想了很久,“我没有什么困难,唯一有一点希望,就是解决下吃饭的困难。”
原来,马爷爷因为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影响,视力极差,几乎看不见,基本上无法外出,刘奶奶身体倒还不错,但毕竟也是80岁的老人,上下五楼去一公里外的农贸市场买菜,长此以往也吃不消,何况刘奶奶去买菜时,也不放心马爷爷一个人在家。
韩海生一开始的想法,是让老人们到九建食堂打饭吃,老俩口都是该公司老员工,这事情好协调。可吃了几天下来,老俩口有点受不了。原来,50年前,马爷爷和刘奶奶因为支援三线建设来渝,他们本是华东沿海一带的人,口味比较清淡,上了年纪后更是吃不了重油盐、多辣椒的食物,食堂菜难以兼顾到他们的口味。
坚持每周探望空巢老人的韩海生第二个星期就了解到了这件事,看样子,还是得刘奶奶亲自下厨才行,他要帮忙解决的,是老人买菜的困难。此后,每到周中,韩海生就会给刘奶奶打电话,询问老俩口有没有买菜的需要,需要哪些菜,他来社区时就在菜市场顺手买过来,“老年人食量不大,因此我买一次菜能吃好几天,老人的女儿只是不在这边住,有空也会过来,所以我这个‘买菜员’倒也不怎么累,从天气热起来到现在,也就是帮他们买了三五回菜,都是分内的小事情。”
韩海生说,得益于警务机制改革,九龙坡的社区民警每天的工作场景就是在社区里,在社区里解决群众的困难,自己只是举手之劳,可对于行动不便、无人照料的老人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便民之举。
他给空巢老人建起健康档案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片老旧社区的生活或许并不方便,可在这里住了3、40年,老居民也舍不得搬走。马爷爷的女儿不止一次劝父母搬到自己的小区一起住,可劝过多少次,刘奶奶就拒绝过多少次,“在一个地方住久了,有感情了,身边都是几十年的好朋友,老年人在一起,最不缺说话的伴儿。”
马大姐说,去年初因为疫情,老俩口在自己家里住了几个月,可疫情稍有稳定,父母马上就搬回了九建家属区,“还是这里舒服。”韩海生对此也有体会,他是湖南人,父母来重庆看他总是待不久,“你们城里的高楼像鸟笼子一样,哪有老家住起舒服啊?”
也许是这种慢生活方式,老人们生活规律、心情也好,韩海生接手社区后倒也没听说过有什么突发的健康问题,“叔叔??菝侨肥瞪硖逵怖剩?伤?慌赂鐾蛞话。磕炅浒谠谀抢铮?呐戮褪窃诩依镆坏阈】呐觯?褪遣坏昧说氖虑椤!?/p>
韩海生在社区里做过一个测试,询问每一位老人,如果遇到突发疾病或者受伤,第一时间给谁打电话?得到的答案让他有点担心,打给子女或是打给民警几乎各占一半,记得给120打电话的微乎其微。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是警察,老人们才这么跟我说,但是在工作事件中,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去年还在水碾社区工作时,韩海生就接过一次警,一名老人在晒太阳时突然晕倒。到达现场后,民警用自己的急救知识让老人恢复了意识,建议“救护车来后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可这时一旁报警求助的老邻居才说,当时情况紧急,只想到报警,没有通知医生。
这件事对韩海生触动很大,当时恰好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把老人救了过来,可要是有更复杂的情况怎么办?韩海生想,既然群众信任民警,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民警,那么民警就不能辜负这样的信任——7月起,他开始着手做一件事情。
住在杨渡一村的罗婆婆发现,这个常来看她的年轻人这次带来一个大本子,翻到写有罗婆婆名字的一页,韩海生已经将老人的基本信息填充得十分详细,这次上门入户,是要把罗婆婆的健康情况做一个摸底。
“从是否有基础性疾病,患病好多年,到近期身体有无异常感受,急救时需要吃一些什么药品,这些我都要登记下来。”韩海生说,登记完成后,自己要制作成电子档案,存在手机里,一旦出现意外情况,自己接到群众报警后,可以第一时间做好准备,到了现场如何应对、给老人吃什么药,“即使是通过我们民警拨打120,也可以将信息告知医生,提高急救的针对性和效率。”
目前,韩海生的健康档案已经完成了60余份,还在加紧走访、不断完善中。说起来,100多份的工作量不算大,但他知道,一定要尽快搞好,“目前这个健康档案还没有派上用场,我们也希望它永远没有‘用武之地’。”派出所所长魏敏如是说:“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旦这些空巢老人突然发病,子女不在身边,身旁也是老年人没办法处置,我们社区警务站的民警就是离他们最近的‘亲人’,如果因为不了解‘亲人’的身体状况而延误了治疗,那我们会有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