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夏一仁•张晓峰
2014年1月14日,重庆市渝中区的第61次社区工作日,渝中区四大班子领导开始分成14个慰问小组走基层、串家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
14日,扈万泰等区领导一行给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送去节日的祝福。记者齐岚森|摄
为千万家庭分忧 替天下儿女尽孝
在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响水桥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进门的墙上写有这样一句话:“为千万家庭分忧、替天下儿女尽孝”,捏面、入馅,再搓圆,一眨眼功夫,一颗诱人的汤圆便在张振群老人的手中诞生,尽管已经85岁的高龄,张婆婆麻利的效率可一点不比年轻人差。“亲手包的饺子、汤圆,我们吃起来格外甜”。老人们都说,然而,更让老人们“心里甜”的是社区工作者的陪伴和邻居们的关心。
在响水桥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像张婆婆一样的老人共有14位。耐心细致的“全托”服务,逢年过节的温暖慰问,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充实而幸福。
据了解,自南纪门居家养老中心建成后,这里几乎就成了社区居民的第二个家。平时,街坊会所有社工常驻,老人们在这里自娱自乐,闷了就和社工们聊天,还可以免费泡脚。记者看到,这里各种健身设施、舞蹈室、棋牌室一应俱全,还提供洗衣熨染于一体的全托、日托居家养老服务。
渝中区南纪门社区居委会主任赵川正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南纪门社区内独居、孤寡老人很多,这些老人家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平时照顾他们的重任就落在社区身上。
“我们针对社区60岁以上老人设立了24小时服务热线,随叫随到。服务项目是全方位的,包括就餐送餐、洗衣、理发、电器维修、按摩理疗、陪老人就医以及日常陪护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周安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只要老人们开心,我们就很满足了。”
“渝中区就像个大家庭,以前你们干活辛苦了,现在年纪大了,该轮到我们干活,你们享福了……”在85岁的离休干部王恩波家里,渝中区委书记唐英瑜仔细询问着老人的身体情况,在得知老人患有心血管疾病时,反复叮嘱他冬天注意保暖,并邀请他天气暖和了到新竣工的国泰广场去走一走、看一看。
一句句问候,一声声感谢!在这个严寒的冬季里,渝中区却处处温暖洋溢。
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包汤圆聊天好开心。记者齐岚森|摄
“人生关怀”工程提标扩面
新增6项内容 更具普惠性
今年重庆市渝中区筹集“送温暖”资金近2000万元,惠及3.7万人。慰问物品包括米、油、肉、汤圆等物品以及一张年画。在集中走访慰问的基础上,相关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还采取了座谈、联谊等形式,开展了类似包饺子、包汤圆这样各具特色的慰问活动。
此次慰问对象除过去的低保户、特困劳模、困难党员、春蕾女童等14大类群体,还将范围扩大至农民工,共计14大类群体、47小类对象,还向社区文化中心配备必需的文化用品。
作为延续多年的传统活动,元旦春节“送温暖”在渝中区有着深厚基础,并被纳入该区“人生关怀”八大系统工程内容之一。
据了解,该工程自2010年实施至今,已经步入稳步发展、常态管理阶段。除“入学关怀”、“重病关怀”、“养老关怀”、“离世关怀”等执行标准得到提高外,其“关怀”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展,真正实现了普惠、暖心。
重庆市渝中区民政局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2014年是渝中区“人生关怀”工程全面提标扩面的一年。在原来的8大项28小项的基础之上,“人生关怀”工程在去年又新增了6小项内容,实现了逐步扩大“人生关怀”范畴的目标。
据悉,在此次新增的6小项内容中,针对本区困难家庭中的新生婴儿,渝中区提出将实施一次免费的唐氏筛查、系统彩超、产后筛查及先天性心脏手术治疗。
有渝中区户籍或在该区务工的重庆籍城乡低保家庭幼儿、孤儿和残疾幼儿,普惠性幼儿园的可享受每人每月200元的保教补助。
在就学方面,凡是具有重庆市户籍,按照市教委和该区教委计划招生,且在渝中区政府举办的高中学校就读均可免学费。
此外,针对具有渝中区户籍的60周岁以上老人也有了新的关怀政策。渝中籍60周岁以上老人可在2015年12月31日前,到指定医院实施每例自费包干3180元的白内障复明手术。而具有渝中区户籍的贫困精神病患者,可以免费享受每人每月60元二代抗精神病药品、每人每年免费享受200元特需检查费。
同时,渝中区户籍居民离世后,家属可在指定的殡仪馆按照“自愿选择、自费包干”的原则,选择5000元、7000元、10000元3个档次的殡葬服务,让渝中籍居民平价治丧。
春联送祝福 演出饱眼福
“建设半岛 高楼大厦添砖瓦,扮靓渝中 大街小巷留倩影”。在重庆市渝中区南纪门劳务市场里,窗外寒气逼人,屋内却洋溢着浓浓暖意和新春喜庆的氛围。渝中区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们在此现场书写春联,送给农民工和附近的居民。
重庆市渝中区春节“送温暖”活动不仅为广大群众送去米油和慰问金,还送出春联和文化大礼包,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人对传统节日都很重视,对传统文化都有共同的热爱,我们也想尽一份力,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为老百姓送上新春祝福,表达一份心意。”渝中区书法家协会主席陈亮说。
“我要把‘福’带回家!”今年60岁的外来务工人员蓝先鹏在渝中区工作、生活了近30年,当他看到有书法家在为大家书写春联后,便来到书法家跟前,请书法家为自己写一个“福”字。当接过飘着墨香的“福”字红色宣纸时,蓝先鹏脸上露出质朴喜悦的笑容。他告诉记者,买再好的春联也不如这现场书写的让人感觉有年味,相信有了这个“福”,马年生活一定更加红火。
除了送春联外,重庆市渝中区政府在今年的慰问活动中还送出了130多份“文化大礼包”,其中包含了红包、明信片、电影票、借书卡、计算机知识培训卡和存储了文化数字资源的U盘等15种文化年货。据了解,自2012年春节启动“文化大礼包”工程以来,渝中区已向76个社区配置了200余万元的文化设施设备,保障社区文化活动开展,节日期间各街道社区的群众文化演出活动,更是一道道丰富的精神大餐。
1月21日,菜园坝街道在菜园坝地区文化中心举办了菜园坝地区珊瑚之春“欢天喜地闹新春 和谐共筑中国梦”群众文化演出活动,200多名居民欢聚一堂观看演出。舞蹈《美丽心情》、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街舞《狐狸叫》、时装表演《鲜花盛开的地方》……这些节目让观众大饱眼福。竹木街社区叶成珍婆婆平常喜欢观看文艺演出,她说,“在春节到来之前,能够欣赏到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真有过节的感觉!”
中共渝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积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去年11月,在上海浦东举行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会议上,重庆市渝中区喜获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誉称号。该区倾力打造十分钟文化服务圈,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初步建立了与大都市核心区相适应、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4日,扈万泰等区领导一行来到渝中区消防支队看望慰问消防官兵。记者齐岚森|摄
社区大家庭让温暖常在
渝中区两路口街道7个社区也全力开展“六个一”活动,推进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为建设幸福、文明、和谐社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抓好一大创建,开好一次大会,搞好一项活动,做好一次家访,帮好一户家庭,写好一封家书,紧密结合“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新春座谈、走进社区送春联、空巢老人一帮一、关爱未成年人、百家宴等各种形式丰富、内容新颖的群众文化活动,凝聚邻里情,彰显正能量,构建和谐、文明、幸福社区。
在春节期间上门慰问,了解帮扶对象生活现状和困难,解决实际问题,并建立起长期对口联系帮扶制度。对未能归家的流动党员,社区通过“党员QQ群”、手机短信等各种方式,送上家书和祝福,让远在他乡的党员,感受到组织的关爱和温暖。
重庆市渝中区总工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们在春节前夕积极筹措上百万元送温暖资金,采取集中慰问与分户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实行一对一慰问,一对一帮扶,走到户、送到家,对辖区近1200名困难劳模、困难职工和农民工等开展了慰问关怀;区总工会全部建立了帮扶档案,今后将根据不同情况向其提供贫困资助、法律援助、就业辅助等服务,引导和帮助困难职工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困难,走出生活困境。
社区大家庭,真情暖心 幸福同行,有爱就有温暖,让爱常在,让温暖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