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代人扫墓”,是哄人还是环保?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2 16:49

随着清明节临近,全国各地都迎来了祭扫高峰。不过,近几年来,“代人扫墓”的生意逐渐为人所知,不仅有人通过网络直播代扫全程,甚至有的墓园也做起了这门生意。

 

100元基础套餐,还提供代跪、代哭

 

《重庆晚报》报道称,重庆某陵园推出了100元的“代人扫墓”的基础套餐,除了点蜡烛、端水果、送鲜花外,工作人员还会替客人在墓前朗读一封信,表达对逝者的哀思。此外,陵园还会将整个祭祀过程录成视频,传给逝者家属。

 

为此,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表示,代客扫墓弥补了清明节短时间、高密度祭扫集中带来的不便性。

 

而在去年,南京雨花台功德园也推出了“代客扫墓”服务,并且全程网络直播,亲属通过公墓官方微信公号,在输入密码后即可观看“代扫”全程。

 

与墓园的“官方服务”相比,网上个人的“代人扫墓”业务显然更加多样,除了扫墓鲜花,甚至还提供代跪、代哭等服务。有媒体报道,有人接单半小时就有上万元的收入。

 

“这样的清明节又有什么意义?”

 

虽然代人祭扫的业务挺火热,但质疑声还真不小。

 

@枫林晿晚 批评得很不客气:“代人祭祖,花钱哄鬼。”

 

寄托哀思本应是亲历亲为,花了钱找别人来磕头,感觉总是有点“铜臭味”。@胖大姐岁月 说:“我的情感我做主,不选择代客祭祀的形式。要烧纸也是我来烧,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算怎么回事,代客伺候活人还行,代客祭祀死人不可取,变味的孝心铜臭没啥意思……再说了,一年当中不一定非得清明节这一天来祭扫,时间自己说了算。​”

 

@书予空欢 也认为,祭扫讲究的是心,而不是举动:“什么都‘代劳’,太商业化了,也难以表达对先辈的缅怀之情。祭祖的形式可以简化,诚心诚意即可。”

 

 “一般说来,清明节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祭祀祖先、亲人、故友;二是踏青,享受春天;三是缅怀故去的人同时,与活着的亲人团聚。”《湖北日报》一篇文章指出,如果只是雇一个人去扫墓,其实这三层意思都达不到,这样的清明节又有什么意义?

 

 

“又体面又环保”?

 

虽然代人扫墓听上去怪怪的,但之所以有市场,也有其可取之处。就像@駄目人間的幸福理論 说的那样:“感情上不能接受,但是细想想现实上没什么毛病。”

 

@LevelE蓝色战士 认为:“在无法自己到场的情况下,倘若有人能代替自己读一下自己写的追思信,感情的传递又怎么会亚于坟头烧纸?”

 

@中安在线 也表示,谁也不能武断地说,那些购买“代客扫墓”的人,对先人就是大不敬。因为,扫墓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传递对亲人的感怀,不管是在坟头痛哭,还是遥寄哀思,都是一种怀念和尊重,我国古代也存在过雇人送葬、替人哭丧的情况,那么,在现代社会出现“代客扫墓”就不足为奇。

 

的确,网络直播扫墓是新事,但代人扫墓事实上在民间一直存在着。@名字什么净瞎起 举例说:“老家那边二十年前开始就有类似情况。有些在外地没时间回来的,会跟山脚下的居民联系,让别人代其除草添土祭拜。”

 

民俗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代祭、遥祭其实在古代就已经出现。“祭祀并不一定要求必须要到祖先的墓旁,每个人都会因为各种情况无法前往,比如客家人、闯关东的后人等,但古代人一般都会选择亲人或朋友代为祭祀,这样的民俗延伸是允许的。”

 

不得不承认,古代的人口流动远没有如今频繁,清明祭扫大多可以亲为,而现在很多人出来闯荡,清明即便放假三天,也很难保证方便回家扫墓。

 

因此,@大秦之声 认为社会在发展、民俗在变革,很多传统扫墓形式都在悄然变化。远在他乡的人选择一种新方式追忆已故亲人并没有错,“代客扫墓”只要不走样、不变味、不欺诈、不奢靡,就没有什么大错大谬。尤其是重庆某陵园的“代客扫墓”,既有标准的流程,也不用磕头、哭坟、焚烧祭品,不少人认为是一个“又体面又环保”的示范

 

 

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我们可以介意“代人扫墓”,但不能否定它存在的社会价值,只不过在“野蛮生长”的阶段,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比如乱收费的问题。即便是陵园本身的代扫业务,也难免涉嫌收费过高的问题。有消息称,在2014年,曾有墓区推出了500元、800元、1600元三个档次的服务,“500元”只包含普通的清理及香蜡纸钱;“800元”在此基础上还供奉鲜花水果;“1600元”则是在800元的基础上,再增添一个人在墓碑旁念祭文。

 

500元只简单地打扫,多一人念祭文就要多加800元。而网上的“个体户”开价就更随意了。相比而言,重庆的100元基础套餐算是“很良心”。

 

@东方网 因此认为,代扫的价格往往是由代扫者随意报价,大都是服务方说了算,但这些收费是否合理,是否属于消费行为,缺少统一的规矩与说法。事实上,这种礼节性、祭奠性、民俗性的活动,也不应当掩盖其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保护的特点。因此,也需要用“规范”来消弭潜在的消费隐患。

 

另外,由于代人祭扫必须告知姓名和家庭关系等信息,因此,隐私保护问题也是一大监管难点。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在直播扫墓过程中,镜头可能会扫过他人的墓碑。一般来说,墓碑在公序良俗上也不应向社会公开,包括一些照片,而直播很有可能将别人的墓碑也拍在里面。再比如说,一个人有多个继承人,其中一个继承人进行了‘代客扫墓’的直播服务,如果这些视频传到网上,其他继承人可能会对此不满意,有可能会要求删掉相关的视频。所以,‘代客扫墓’直播或传视频,可能涉及到他人的隐私权利。”

 

“精神寻根”的仪式感,还有吗?

 

更关键的是,清明祭扫的仪式感,我们是否还在乎?

 

《新文化报》一语中的,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仪式感正在消减,但新的仪式感却尚未形成:“在传统仪式中非常重要的礼节性步骤,也就是所谓的繁文缛节在不断地被简化,被世俗化。可以不必去哭了,可以不必去现场了,甚至所有的程序都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来完成。传统仪式在丧失,而新的仪式却未建立起来,一些仪式程序表现出来的就是某种混乱乃至冲突。”

 

祭祀先烈和祖先,是我们“精神寻根”的仪式,虽然缺少物质上的意义,却能时刻提醒我们“不忘根不忘本”。若心中有先人,祭扫的形式、时间和内容,或许真的不必过于讲究。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