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至。近日两则有关生态节地葬的新闻引发了笔者的关注,一则是重庆崇兴生命纪念园为10余名愿意参加骨灰生态葬的群众举行免费集体安葬活动;另一则是重庆南山福座为10名失独老人捐赠节地生态墓位。这两则新闻反映了政府和殡葬服务机构对生态节地葬的大力倡导和积极践行,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节地生态葬目前更多地适用于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以捐赠的方式使用,并没有被大众普遍接受。
土地资源有限,而人口老龄化在不断加深,墓葬用地则日益紧缺。尽管认可程度日益加深,但以树葬、海葬、花坛葬 、壁葬、草坪葬等为代表的生态节地葬,在殡葬方式中,仍然显得势单力薄和遭受冷遇,还没有成为墓葬方式的主流。
生态节地葬为何叫好不叫座?除了囿于传统观念和传统认识,难以接受新型殡葬方式之外,生态节地葬的推广还有哪些障碍需要突破?
在笔者看来,作为亡者亲属,主要有两个方面顾虑。一是觉得节地生态葬面积太小,没有专属的祭扫区域,未来追思祭扫不方便;二是怕承受不了亲朋好友“不肖子孙”的误解,背负“为了节约钱而不尽孝道”的骂名。
因此,我们在推广生态节地葬的同时,也要理解逝者家属的心情,逐渐打消大家的顾虑。
首先,生态节地葬不应该成为“简陋”甚至“丑陋”的代名词,反而应该结合现代人审美,融合专业设计理念,设计出样式丰富美观的葬式,打造多样化的生态景观,同时提供给市民更多元的选择。其实,生态节地葬本身就是对传统葬式的一种革新,可以有更多的设计元素和创新机会。如此一来,市民选择生态节地葬,不但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反而觉得非常“光荣”和“有面子”。
其次,实行生态节地葬的陵园墓地可以设定一些特定的追思、纪念场所,增加多样化的祭扫场景,把环保和亲情结合起来。比如,在陵园内设置一些专属祭祀区,亲子活动区,鲜花种植园,留言墙等等,即便亲属不能在墓前进行追思,还可以在陵区内其他区域参与活动,进行多样化的祭扫活动。甚至在未来,还可以探索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为祭扫活动增加更多的想象空间。
相信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公众的丧葬观念会逐渐改变,推广新型“生态节地葬”的难度将会逐渐降低。就像一位为自己百年后选择节地生态葬的抗战老兵所说:“人死后还能为社会做的贡献,就是选择生态节地葬。”
作者:赵颖竹 王真(南山福座企划部经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