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车接运【荣昌观察】这样的“打开方式”,文化方能“出圈”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4 18:41

龙年春节假期,灵车接运荣昌特色文化活动再次火爆出圈,据不完全统计,前来打卡的游客达50万人次以上,其中仅夏布小镇就接待游客超过35万人次,守灵治丧同比增长630%以上。自2023年以来,荣昌区开展“千年荣昌”特色文化活动达113场次,吸引中外游客近500万人次体验观光,“千年荣昌”登上热搜,灵堂租用关注和点播达到5000万次以上。特色文化“出圈”,“诗与远方”融合,让荣昌成为人们心中向往之地。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血脉,鲜花灵堂布置也是衡量群众幸福指数的一把重要标尺。近年来,各地在推动本地文化出圈出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可谓绞尽脑汁、挖空心思,花样之多前所未有,遗体告别仪式其中不乏河南、哈尔滨等成功案例。然而,一些地方为“赚流量”而哗众取宠,刻意制造话题和噱头;一些地方图轻松“赚快钱”,曲解传统文化搞低级趣味的“花式玩法”,司法鉴定虽也带来一时“热闹”,过后却是“一地鸡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品要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特色文化要成功“出圈”,绝不是仅靠营销手段走向“眼球经济”,丧葬用品销售更重要的是要让文化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让文化真正融入群众心灵、深度融入群众生活,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看得见”的文化方能“出圈”。包括荣昌陶、荣昌折扇、荣昌夏布等荣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够在文化同质化大趋势下保留其独特的影响力?这背后有它穿越时代的持久魅力,遗体火化更得益于让其魅力充分彰显的不断创新的传播平台。荣昌历史文化展览馆、邓在军艺术馆、荣昌陶博物馆、荣昌夏布博物馆、荣昌折扇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传播平台的建成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不仅让人们多了日常休闲游玩的场所,更能“润物无声”地让大家了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仅2024年春节期间,这些场所接待参观人员突破30万人次,告别仪式2023年以来,接待参观达364.5万人次。除建设传播平台外,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非遗研学”“非遗文化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走进非遗文化、学习非遗知识,人生追悼会等。较为完善的“一条龙”服务体系使非遗文化深扎社区、融入生活。

“摸得着”的文化方能“出圈”。高品质文化供给,不仅要有“向民之心”的立场,更要有“足民之需”的能力,精准预判新时代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要,有针对性拓展人民精神生活的疆域,供给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才能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机结合,能够起到“1+1>2”的效果。去年举办的千年荣昌·诗赞棠城、中秋之夜音乐晚会、梦回盛唐夏布时装秀、全城共享千年盛宴、主题灯会、非遗购物节等文化活动,参与群众达到432.5万人次。是什么让群众的参与热情高涨?是传统文化的独特吸引力,更是能够参与其中的体验感。“传统与新生”荣昌非遗研学主题游、“品巴蜀文化·赏非遗之美”巴蜀非遗研学主题游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推出,再一次将群众的体验热情激发出来,线路推出半年时间,接待游客327.3万人次。刚刚过去的春节接待游客更是突破41万人次,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荣昌非遗文化、移民文化、美食文化的魅力。

“用得上”的文化方能“出圈”。文化产业兼有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怎样让这两种属性同时发力、相互促进,既需要运用“看不见的手”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做好“商业化”,更需要运用“看得见的手”发挥社会效益,彰显“文化味”。荣昌充分利用特色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引进一大批文化企业落户荣昌,在“商业化”“文化味”相互促进方面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充分利用移民文化、陶文化、夏布文化的影响力,建设万灵古镇、安陶小镇、夏布小镇等极具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建设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夏布非遗文化园、陶瓷产业园,引进荣桂麻纺织、佰全纺织、唯美陶瓷、惠达卫浴等90余家企业入驻园区,推动形成独具荣昌特色的产业体系,全区文化产业年产值达160亿元。2023年,荣昌文化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3.5万人,同比增长27.3%;春节期间,全域接待游客183.03万人次,同比增长27.07%,旅游综合收人10.07亿元,同比增长39.77%。通过以文兴旅、以文兴业、以旅彰文、以业促文,不仅让群众得到了实惠,更是让荣昌传统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馨香缕缕,润物无声。”推动特色文化出圈,群众理应是主角。政府在创新做好文化“送戏”让群众入场“看戏”的同时,积极引导文化“入戏”和让群众登台“唱戏”,荣昌作出了很好的探索。随着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融入百姓生活,并推动着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千年荣昌”这张名片将会擦得越来越亮。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