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93岁重庆老太独坐江边,苦等77年哭瞎一只眼,终于等来了结果
2025-06-25 10:59
发布于:天津市
“生离死别”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命运,谁也无法预知它的到来,尤其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革命战争时期,这种离别的概率似乎更大,令人心碎。
张淑英出生于1921年,今年已是九十多岁。尽管年事已高,她每天仍坚持去码头坐一坐。她不是为了消磨时间,也不是为了欣赏风景,而是像在默默等待着一个人——一个可能永远也无法再见的人。她的等待已经长达77年,虽然她的眼泪不知滴落过多少次,但这个心愿,她从未放弃。直到93岁时,张淑英终于等来了她想要的答案。
那么,张淑英的“心愿”究竟是什么?而她最终得到了怎样的结果呢?
张淑英从小家庭条件非常好,出生在那个年代能够接受教育的女孩并不多,但她却幸运地享受了优渥的家庭环境,家里是她坚强的后盾。她从小耳濡目染,受到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书香气息似乎早已融入她的血液。而不仅如此,张淑英还长得非常出众,亭亭玉立,深得周围人的喜爱,也难怪不缺追求者。
在那个传统观念浓厚的时代,家人们并不允许张淑英晚婚,到了适婚的年龄,家里自然开始为她安排婚事。十四岁时,刚从私塾毕业的张淑英便遇到了她一生的伴侣——钟崇鑫。他是国民党军官,身份显赫,气质非凡,吸引了张淑英的注意。
钟崇鑫出身黄埔军校,担任国民党少校参谋,文化素养也很高。他和张淑英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彼此有着相似的气质和思想。然而,他们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年龄——钟崇鑫比张淑英足足大了16岁。尽管如此,彼此间深厚的感情和彼此的默契让年龄差距显得不再重要。两人相识不久便相爱,并迅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钟崇鑫给了张淑英她所渴望的一切,而张淑英则倾心照料着丈夫的日常生活。他们相互扶持,过着平凡而幸福的日子。然而,战争却打破了这段宁静的生活。1935年,钟崇鑫接到命令被调往南京,而张淑英则紧随其后,陪伴在丈夫身边。尽管生活简单,甚至是清贫,但钟崇鑫总是充满爱意地对待张淑英,哪怕是最普通的饭菜,他也总是赞不绝口。钟崇鑫虽然是军人,收到了军饷时总是毫不吝啬,原封不动地交给张淑英,这种深沉的爱令人感动。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钟崇鑫不得不投入到战斗中去。作为国民党的军官,他不能带着妻子一起走入战火,于是两人不得不忍痛分离。钟崇鑫被调往上海,而张淑英则一度随着婆婆南撤,逃往内地。由于战事不断,通讯中断,张淑英难以得到丈夫的任何消息。尽管如此,她始终没有放弃寻找他的消息,直到知道他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此时,她听说很多战士的生死都无从得知,而钟崇鑫也在其中。张淑英不禁担心,然而她依然坚信“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直到1944年,张淑英终于从钟崇鑫的战友那里得知了噩耗——钟崇鑫在战斗中牺牲。接到消息的张淑英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泪如泉涌,回忆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而这个曾经温暖的家,也变得空荡荡,孤寂无比。婆婆得知消息后不久也去世了,张淑英彻底成为了孤单一人。她没有选择改嫁,也没有随内战爆发后移居台湾,而是坚决选择留在重庆,留在这片她与钟崇鑫共同度过的土地上。
1949年,张淑英再婚,嫁给了李自清,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并育有儿女。尽管如此,张淑英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无法释怀的牵挂。她没有将往事埋藏心底,反而在晚年时,将与钟崇鑫的往事讲述给了孩子们。她的孩子们深受感动,决定帮助母亲找寻钟崇鑫的下落,无论是生死,他们都希望知道他的消息,并渴望知道钟崇鑫的遗体是否安葬在某个地方。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资料少之又少,但张淑英的孩子们依然坚持不懈地查找线索。终于,他们通过多方努力,在书籍中找到了钟崇鑫的资料——他在南京保卫战中阵亡,并被葬在雨花台。虽然张淑英心里已经有了预感,但仍然为此深感痛心。孩子们继续追查下去,最终,他们在台北的忠烈祠找到了钟崇鑫的名字。张淑英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
77年的漫长等待,张淑英终于踏上了前往台北的飞机。尽管已经93岁高龄,张淑英依旧保持着最好的状态,站在了钟崇鑫的墓前。往昔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但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张淑英轻轻抚摸着钟崇鑫的名字,内心似乎获得了某种安慰,也了却了她多年来的心愿。
钟崇鑫的牺牲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而张淑英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爱情的故事,它更是那个年代许多家庭悲欢离合的缩影。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战争夺去了太多的生命,而无数相爱的人终究无法白头偕老。那些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英雄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而张淑英这份长达七十七年的坚持和等待,亦让我们看到了无比珍贵的爱情与忠诚。
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中,像张淑英这样的女子不在少数。她们的丈夫出征远方,她们独自坚守,等待着天塌下来的一刻。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里,充满着泪水与等待。先辈们的付出,永远值得我们铭记,而当下的和平,更是值得我们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