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离死亡最近的专业。
学“白事”都要学什么?殡葬专业有必要读到本科吗?年轻的从业者们如何看待殡葬业,如何面对“死亡”这个课题?这个清明前后,我们一起聊聊年轻人的“生死课”。
“白事”专业什么时候开设本科了?
2024年5月,教育部发函同意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基础设立民政职业大学。这是民政部直属的唯一一所本科层次高等院校,首批设置了智慧健康养老管理、现代殡葬管理、康复辅助器具技术、社会工作、婚姻服务与管理等5个职业本科专业。其中,现代殡葬管理专业在当年面向全国16个省份招生120人。
至此,全国首个殡葬职业本科专业诞生。新京报统计发现,截至今年4月初,培养殡葬类专业人才,开设殡葬类专业的专科以上高校共有12所,分布在10个省份。“小众”专业的背后,面对的是一个“大民生”行业。
据了解,此前我国开设殡葬专科专业20余年,10余所院校开设了殡葬专业,培养的最高学历层次为专科。
学“白事”怎么学?有必要上本科吗?
殡葬专业的学生都会学些什么?设置殡葬类本科有必要吗?
民政职业大学生命文化学院院长何振锋表示,在教学培养重点方面,本科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对生命文化、殡葬文化、殡葬管理等理论基础知识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殡葬服务机构运营与管理、殡葬服务信息化与数字技术应用、殡葬设备与产品研发、岗位现场较复杂问题解决等能力,加强对学生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适应行业转型升级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他表示,在实践教学领域,强调对学生管理、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包括殡仪服务等岗位实习及创新性实践,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完整知识体系、复合专业能力和坚实技术技能的学生。
民政职业大学(民政部培训中心)生命文化学院荣誉院长孙树仁教授分析,以往殡葬教育注重中专和高职高专层次的人才培养,而当前殡葬事业正处于“传统殡葬向现代殡葬转型”“殡葬管理向殡葬治理转制”“殡葬文化向生命文化升华”的三大转变期,人才需求也有了新变化。殡葬行业亟须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来满足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现代殡葬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是什么样的?
孙树仁认为,当前殡葬行业所需人才主要包括现代殡葬研究、策划、创新人才,现代殡葬服务项目开发人才,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布局人才,体制与运作机制改革研究与创新人才等。
民政职业大学生命文化学院院长何振锋则认为,技术型人才同样重要。“随着殡葬行业从技术含量低向人文、生态和科技殡葬转型升级,‘互联网+’、AR、3D打印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智慧殡葬管理、殡葬文化研究等新需求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愈发迫切。”
何振锋认为,殡葬本科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是更高维度的,涉及的学科体系也会更多,比如医学、机械、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等。
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末,全国 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 21.1%;全国 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 15.4%。全国 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22.5%。
2025年3月,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的专题研讨会上表示,预计2035年之前的10年左右时间,是本世纪剩余时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的时期,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他指出,要看到我国人口老龄化蕴藏的独特发展机遇,未来银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占GDP比重将从6%上升到9%。
关乎好老年人的“身后事”需要更专业的人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殡葬专业升格到本科的目的,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对民政服务需求的增加。“老龄化社会需要有更多、更高层次的殡葬领域人才。”
毕业即就业?殡葬行业“钱”途如何?
在民政职业大学2024级的学生中,来自浙江金华的陈雪彤当年以601分的高考成绩位居第一。她选择了北京这所刚升格为职业本科高校的殡葬专业就读。
“好就业”是陈雪彤选择殡葬专业的主要原因。她和家人一致认为殡葬专业的就业前景广,并最终选择了这所位于北京的新设职业本科高校。“殡葬属于民政工作的一部分,是最贴近民众的工作之一,能够为他们提供情绪价值是殡葬工作很吸引我的一点,这让我有强烈的社会贡献感。”这是陈雪彤入学以来最大的感受。
近年来,全国殡葬服务机构和对相关人员的需求呈现增长态势,根据民政部调查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底,全国殡仪馆 1788 个,殡葬管理机构782 个,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 1837 个。殡葬服务机构职工9.1 万人,其中殡仪馆职工4.8 万人。
民政职业大学生命文化学院陵园服务与管理教研室主任翟媛媛认为,殡葬行业是一个相对“小众”的专业,相比其他行业,竞争压力、就业压力小,同时收入稳定。
“殡葬专业的意义不仅是培养殡葬服务的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传播生命文化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生死观,让大家重新定义和认识殡葬行业,让人民群众真正实现‘逝有所安’。”民政职业大学生命文化学院副院长徐晓玲说。
在《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8~2022)》中,何振锋曾对全国150家殡葬服务机构1500多名从业者做过调查。相关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殡葬服务人员工资收入在5000元以下。
重庆市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副教授任俊圣表示,关于殡葬行业从业者“普遍高薪”的说法都是谣言。
殡葬业一般遗体防腐和美容专业专科毕业生最高工资可达万元,销售岗毕业生根据业绩不同薪酬差异较大。在一些小县城,殡葬专业毕业生每月最低收入约三四千元,一般是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不过,“想从事这个行业的毕业生,几乎没有就业压力”。
那么,如何能给年轻人更多的成长空间,留住人才?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学院院长卢军表示,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提供给殡葬专业毕业生的待遇也会不同。客观地说,殡葬行业薪资水平处于城市平均收入中等偏上的水平,但也不会高出很多。在北上广、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有些民营殡葬企业为了招人,会给出比较高的工资待遇,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过万,这种情况是个别的。
卢军表示,从生存发展的角度来讲,优先考虑薪资待遇并不是学生品德方面出现了问题,而是殡葬行业社会地位不高,如果在薪资方面不凸显相对优势,就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副校长钟峻也表示,事实上,很多年轻人在期待好待遇的同时,也非常在意是否有发展空间,看重职业发展前景。一个单位要有职业上升机制才能留住专业人才。
在生死交接处,年轻人正在撕掉殡葬业“晦气”的标签
提及殡葬行业,不少人讳莫如深。尤其在长辈眼里,这似乎并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
然而,当年轻人涌入殡葬市场,也逐渐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一些95后、00后从事遗体整容师、生命礼仪师、寿衣模特等职业,为客户寄托哀思之时,以新颖的视角和独特的思维推动着行业的更新。
如何看待年轻人涌入殡葬行业,新京报就此曾做过网络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参与调查的用户认为,年轻人打破了传统殡葬业的束缚。
00后寿衣模特:一天试穿50多个款式
自从2021年入行,00后的卫莉直播销售寿衣,每天更是不间断直播4个小时,试穿50多个款式的寿衣。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近年来卫莉接触过太多面临生离死别的顾客。在和对方交流后她发现,人们对于殡葬用品的选择逐渐持开放态度,不但同行越来越多,就连顾客也越发多了起来,“除了年轻人为年迈的父母购买寿衣,不乏有老年人自己选购殡葬用品。”
为了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寿衣款式,卫莉开始自学服装设计,“我希望以自己身为‘寿衣模特’的方式,将更多寿衣展示在客户面前,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寿衣的效果和面料。毕竟它是与这个世界告别的一种仪式,是每一位死者体面地步入另一个世界的礼服。”
“00后”入殓师:我今晚不睡,是为了有人能“睡”得更好
视频来源:新华社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对殡葬行业的偏见逐渐减少,伴随职业标准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殡葬行业,他们苦学苦练、迅速成长为职业“代言”“正名”。
她叫王男,她用最松弛的段子讲述自己的工作日常,一改网友对殡葬行业的刻板印象。在她的自媒体视频中,生死这个沉重的话题也不是全然冷冰冰。作为一名“00后”入殓师,她用更加开放和坦然的态度面对生命终点,让逝者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
王男说,“如果我们让逝者很安详、很体面地离开,最后的模样,会永远地刻在生者的脑海里,或许他们会更好地去活着。”
00后生命礼仪师:学会在告别中成长
和大多数人的想象不一样,河南新乡一处陵园里的小潘是自主选择去做“生命礼仪师”的。对小潘而言,这份“还原生命尊严”的工作背后,是持续三个月的心理拉锯。“那段时间我每晚都会从噩梦中惊醒,甚至听到妈妈提高嗓门都会心慌害怕,心理压力特别大,这种状态持续了三个多月。”
为什么从事这个行业?小潘道出了缘由:“我现在20多岁,家里没人去世。但我总会恐惧,我怕真正面临这一刻的时候,不能让他们体面走完流程。我想多经历一些,让自己有个心理预期,学会坦然接受和面对死亡,因此我越害怕什么就越要做什么。”
“以前很多事情都想和人对比,总觉得自己不满足,但来这边工作以后,看到别人家的生离死别,我觉得生和死就是一瞬间的事。”小潘说:“我会比以前更懂得珍惜,更有感知幸福的能力了。只要父母健健康康,下班能吃到母亲做的菜就很满足,我现在每天都很快乐,很幸福。”
90后遗体整容师蔡光强“服务好逝者,让生者得到慰藉”
2018年大学毕业进入殡仪馆工作以来,90后遗体整容师蔡光强用自己的服务,努力让每个逝者安详体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每一个职业都需要有人去做,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尽量去做好。”蔡光强认为,做殡葬服务工作,除了要有责任心,还要有同情心,能与逝者家属共情,才能把工作做好,“我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承载着让逝者体面、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让生者得以慰藉的责任。”
如今,很多人对殡葬行业从业者有了更多理解和尊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从事这个职业。蔡光强说,这几年,虽然全社会对殡葬行业从业人员的包容性强了很多,但年轻人特别是准备从事殡葬行业的大学毕业生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清楚地了解这个职业存在的困难在哪里,才能看清楚自己的内心,在遇到困难时坚守初心,“对于我自己来说,每每看到逝者家属欣慰的神情,便能感受到自己从事这份工作的意义。”
本周就会迎来清明了,
关于死亡的认知,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
随着岁月的增长
年轻人也开始学习直面“死亡”的课题。
借用王男所言,
希望对你也有所启发。
↓↓↓
“我们对死亡的认知,
并非单一既有恐惧与不安,
也有坦然与无畏。
我们无法预测死亡最终到来的时间,
但可以想清楚,
自己究竟要怎么活,
在人生的盒子里,
留下自己想要珍藏的东西。”
资料来源:民政部官网、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极目新闻、中新网、四川日报、齐鲁壹点、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新时代殡葬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中国知网、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