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铜梁龙背后的脊梁精神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22 22:17

image.png

《龙把子》表演决赛现场

群众文艺领域的政府最高奖——第十八届群星奖昨日公布获奖名单。由铜梁区文化馆、铜梁二中担纲演出的群舞《龙把子》作为重庆唯一代表,成功摘得群星奖。

一台演出的“水到渠成”背后,是“龙乡”铜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深刻提炼文化精神,深度继承文化传统,将独特的精神标识转化为“靠得住、顶得起、过得硬、容得下”的脊梁精神,以文化滋养提升城市形象的生动实践。

没有道具的舞龙表演

image.png

“摸到起,摸到起,摸到起。”“跟到起,跟到起,跟到起”……

随着起伏的节奏,未经任何修饰的重庆方言在舞台四周响起,舞龙人的一天,由此开始。

“稳到,稳到,稳到……”激昂的旋律下,24名小伙子不借助任何道具,在团结协作中或翻滚、或跳跃,愣是用身体的变换组合,将“直躺”“挂腰”“搭桥”等舞龙的形态演绎得淋漓尽致。

最终,在不断的磨砺和传承下,“门外汉”成长为靠得住、顶得起的“龙把子”……

5月16日晚,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现场。当来自重庆铜梁的这出舞蹈《龙把子》完成演出后,全场掌声雷动。

“印象中,舞龙应该是非常大场景的,比如在广场上出现,没想到这样搬上舞台,且不借助任何道具,都能把舞龙的神韵表现出来,十分震撼!”一位现场观众对这一新颖的表现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而在赛后的专家点评上,国家一级编导余大鸣更是不吝赞美之词。她表示,《龙把子》这个作品从舞蹈的动作、语言、造型、调度,始终都围绕龙的形象在塑造,用舞蹈的本体,将龙的传人之精神神奇再现,极具艺术感染力。

更可贵的是,作品表现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来源于群众,传承于生活,真正体现了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品牌价值。

果然,不负众望。在5月31日的第十八届群星奖颁奖晚会上,《龙把子》作为重庆代表,成功摘得群星奖。

从市级比赛走向全国舞台

image.png

群星奖是文化和旅游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而设立的全国群众文化艺术政府奖,现为每3年举办一届。

能够摘得这一全国群众文化艺术领域的至高荣誉,在铜梁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看来,有偶然,也是必然。

偶然的是,这出《龙把子》的表演,原本并非是冲着群星奖去的。去年5月,我市启动第八届乡村文艺汇演,按要求,各区县都必须选送节目。

如何在这一市级舞台上秀出铜梁特色?在国家级舞蹈编导、市舞蹈家协会顾问高兴以及铜梁本土文艺工作者的几番交流下,《龙把子》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

一群铜梁舞龙人在老一辈“龙把子”的带领下,刻苦而快乐地学习舞龙技艺,历经岁岁年年,最后都成了一等一的舞龙高手,成为新一代的“龙把子”。

故事框架有了,如何把舞龙这个“大架势”搬上小舞台?形式上的创新于是成为第二个“坎”。

专家们几经讨论合计,敲定了一个大胆创意:抛去传统的舞龙道具,完全依靠人的肢体、神态,呈现出“龙”的精美动感和气势,做到手中无龙心中有龙,真正达成“人龙合一”的至高舞龙境界。

按照这一思路,铜梁区文化馆等单位立即投入紧张的编创工作,并在铜梁二中遴选出24名身体素质较好的高中生担纲演出。一台极富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男子群舞《龙把子》,终于出炉。

2018年7月3日,第八届重庆乡村文艺汇演决赛中,《龙把子》精彩亮相并完美演绎,以全场最高分夺得一等奖。

市级比赛的脱颖而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龙把子》的价值。盛誉之下,铜梁人于是将目光投向更大的舞台——群星奖。他们有了勇气,更有了底气。

做好文章推动文化繁荣

image.png

这一过程看似偶然,实则是铜梁大力做好龙文章,着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

铜梁龙文化源远流长,铜梁龙舞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庆十大文化符号,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铜梁的舞龙习俗沿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涌现出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技艺高超的舞龙人,就是人称的“龙把子”。

而普通的铜梁人也都有着深厚的舞龙情结,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会参加到舞龙活动中去。

在此次担纲《龙把子》演出的铜梁二中,每个班、每个年级都有一支舞龙队。学校还编写了《龙舞教学校本教材》,将龙舞教学纳入每一个班的体育课,让每一位学生都会舞龙。

以铜梁二中为代表,铜梁的各个学校每周都至少安排有1节舞龙训练课,全区每所中小学校均组建有舞龙队,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龙舞展演活动和龙舞艺术节活动。

深厚的群众基础推动龙文化在铜梁能够广泛、深入、长远地传承。即便是舞蹈零基础的高中学生,也能在舞龙基础上,在短时间内练出《龙把子》的精彩。

不仅是在学校,在铜梁各镇街乡村也广泛组建有舞龙队、坝坝舞队等文艺团队,全区共培育有扎龙村、舞龙村62个,龙文化特色精品项目传承发展队伍蓬勃兴起。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铜梁充分发挥作为“中华龙乡”的特色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立足“共识、共享、共创、共建、共传”,努力做优龙文化的精神弘扬、传播交流、精品创作、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五篇文章,推动了铜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比如该区做足“共享”,做优龙舞传播交流文章。每年春节期间,铜梁都会在城区组织火龙表演、龙灯会;元宵节举办“一镇一品”龙文化特色文艺精品创作展演。

在安居古城、奇彩梦园、中华龙等景区,常年开展有龙舞民俗文化表演,形成了春天舞竹邦龙、夏天舞荷花龙、秋天舞稻草龙、冬天舞火龙的浓厚龙文化氛围。

2018年,全区开展“一镇一品”非遗展演200余场次、流动文化服务进村1224场;成功举办首届重庆铜梁中华龙灯艺术节,龙灯展示、民俗活动、火龙表演,给游客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擦亮了“原乡风情•大美铜梁”城市品牌。

以举办龙灯艺术节为契机,铜梁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吸引游客40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文化助推旅游商贸发展的倍增效应不断凸显,取得了办好一个节会、传承一批技艺、发展一类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成效。

铜梁还大力实施龙文化走出去,先后到美、英、法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向全世界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得到广泛赞誉。2018年元旦,铜梁龙舞首次登上著名的纽约时报广场,代表中国向世界传递新年的祝福。

以龙为主题的精品文艺创作,近年来在铜梁也是层出不穷。《龙把子》之前,铜梁已经推出了歌曲《舞龙的人》、专题片《中华龙乡》等。

这些都为铜梁积淀出深厚的文化养分,也使得《龙把子》的成功显得“水到渠成”。

脊梁精神支撑城市发展

于铜梁而言,这绝不只是一台节目的“水到渠成”,更是一种城市精神的“自然功成”。

在铜梁一代又一代舞龙人心目中,舞龙是一件充满活力、充满向上精神,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在一次次舞龙的仪式中,他们从青春到暮年,渐渐学会了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学会了拼搏、奋斗、不畏挑战。

舞龙之乡,龙的精神让铜梁人昂起了头颅,挺起了脊梁,涌现出陈达三、郭汝瑰、刘雪庵、邱少云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如何深入挖掘这些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铜梁将提炼弘扬龙文化精神,作为培育城市精神的核心内容。

通过广泛收集整理散落的文化碎片,理清区域文化发展脉络,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最终形成了铜梁城市精神的明确表述——“靠得住、顶得起、过得硬、容得下”的脊梁精神。

“靠得住”即忠诚和诚信,“顶得起”即担当和作为,“过得硬”即干净和自律,“容得下”即包容和团结。

这几个字也反复出现在《龙把子》的演出台词中。实际上,24个毫无舞蹈基础的学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从零开始,经历了无数的摸爬滚打,从胆怯退缩到坚毅执着,也都无不体现着这种脊梁精神的滋养、浸润。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作为《龙把子》的演员之一,17岁的魏小淋在初入表演团队时,成绩仅排在全年级的200多名。一年的磨砺之后,他不仅从“不想跳了”,到爱上舞蹈,学习成绩也一跃进入了年级前十。

“从《龙把子》的演出中学到了一种精神,我觉得自己长‘醒’了。”魏小淋说。

以小而见大。铜梁区通过大力弘扬龙文化,塑造了城市精神,推动了文化繁荣发展,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近年来,铜梁工业发展迅猛,农业发展特色鲜明,城市人气不断聚集,生态环境日趋向好,民生得到极大改善,人民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攀升。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国家卫生城区、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城市等荣誉称号,被确定为国家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未来,铜梁将进一步担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激发铜梁龙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实践创造中不断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铜梁区相关负责人说。(王萃 张亚飞 王琳琳 图片由铜梁区委宣传部提供)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