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銅仁入黔,你可賞山水風光、尋身心愉悅、享舌尖盛宴、品多彩文化、覓悠悠鄉愁,是無數人憧憬的探秘尋幽、心靈皈依、健康養生之地。
銅仁鳳凰機場躋身全國“百萬級”機場,目前已開通北京、南京、成都、海口、貴陽等18個城市,極為便利。
梵淨山腳下的雲舍村被譽為“中國土家第一村”。沿雲舍寨門步行至中國土家第一牌坊門口,一路可觀遠處的山,近處的濕地。也可直接從入村公路到中國土家第一牌坊門口,進入村內后,順龍塘河而上,觀看雲中仙舍表演場、第一腳痷遺址、土法造紙、神龍潭等景點,沿進村路線表演場左側青石板街道參觀土家筒子屋、鄉愁館、水井灣等。
梵淨山。
亞木溝有著“貴州第一溝”的美譽,總長50公裡,植被覆蓋率高達97%,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在這裡,你可以享受山間林野的隱世生活,零距離感受簡單純粹的大自然。徒步於峽谷內,流水聲穿透密林在耳畔回蕩,滿眼綠色的植物讓人放鬆、愜意。清澈的水流穿過幽深的峽谷,彌漫在空氣中的水霧,在陽光下朦朧夢幻,仿佛行於畫中。
亞木溝。
梵淨山,人們對它的第一印象是“雲海”。梵淨山,武陵山脈主峰,海拔2572米,位於貴州省銅仁市的江口、印江、鬆桃三縣交界處。梵淨山是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時也是世界自然遺產。
禪霧自山谷裊裊騰起,一重一重,白雲上下翻滾,如雲天瀑布,整座山日日夜夜地埋在霧海雲濤中,眼前的白茫茫一片,讓人隻覺得如臨仙境,鶴立蒼穹。
梵淨山還是全球同緯度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被譽為“生物資源基因庫”。這裡繁衍著野生動植物7100多種,是黔金絲猴唯一的棲息地。
如果你想穿越到50-80年代,尋找時代的記憶﹔如果你想了解享有“不死之藥”美譽的朱砂,以及在這塊土地上沉澱千年的丹砂文化,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如果你想在懸崖邊上靜看雲卷雲舒,聽風的聲音,朱砂古鎮是個不錯的選擇!
朱砂古鎮。
朱砂古鎮坐落於貴州省最東端的群山之巔——萬山。萬山即是因山得名,這裡溝壑縱橫,萬山聳立﹔這裡山高谷幽,峰奇洞異。
朱砂古鎮。
萬山的丹砂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可追溯到秦漢時期。它的開採利用已經超過千年。可以說,千百年來,萬山因朱砂而聞名,因朱砂而興。來這裡來感受大自然饋贈的每一寸風景,沉醉於朱砂古鎮的溫柔時光。
看完了山水風光的絢麗,體驗黔東南的民族風情則是另一種旅行必備的打卡方式。鎮遠古鎮是你不得不停留的一站。
鎮遠古城位於㵲陽河畔,四周皆山,如翡翠玉帶般蜿蜒流動的㵲陽河,恰如大自然的另一份青睞,讓山水與人文在這裡得到完美的融合,共同展現了一座鐘靈毓秀的鎮遠古城。沿著鎮遠古巷道拾級而上,登上石屏山的最高處憑欄遠眺,㵲陽河呈S形穿城而過,將古城一分為二。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
古鎮中心有六百多年歷史的青龍洞古建筑群。青龍洞古建筑群被稱為“南方懸空寺”,是集佛教經殿、道教廟堂、儒家書院、會館為一體(佛、道、儒、俗),全國獨有的中原建筑與苗侗吊腳樓干欄式巧妙結合的古建筑群。
近兩年來,“村BA”無疑是貴州的熱詞,這種基層的質朴歡樂,沁潤著人們對生活的摯愛。
“村BA”賽是由貴州省台盤村“六月六”吃新節籃球賽發展而來的賽事,該村在吃新節舉辦籃球賽已有幾十年的傳統,比賽場地設在村口球場、比賽由村民組織、參賽者以村民為主,極具鄉村氣息的辦賽風格也賦予了這項賽事不一樣的激情和意義。
激情村BA。
2022年8月,貴州省黔東南州台盤鄉的一場籃球賽事火了。場上賽況激烈,球員攻防有板有眼﹔場外熱情高漲,球迷圍得水泄不通。這場當地村民一年一度的籃球賽,經由短視頻火爆全網,網友們參照“NBA”“CBA”的命名規則,稱之為“村BA”。“村BA”也被央視報道稱為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窗口。
隨著“村BA”的舉辦,台盤村也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道路擴建,村裡的交通得到“升級”﹔實現了5G網絡全覆蓋﹔修繕籃球比賽場地,在水泥地上鋪設塑膠,增添籃球場球員休息室、淋浴室等,觀眾座席從一萬多人增到兩萬多人……
台盤村的籃球比賽只是如往年般散發熱情,幸運地被偶然“看見”,便再也使人移不開眼,它是熱愛,是生命力,是人們能看到的具象的純粹,它像是難得的寶藏,於是人們不厭其煩地想探尋、想關注,陷入那萬人狂歡的氛圍中,去體驗台盤村人對籃球純粹的熱愛。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雷山縣東北部,距離雷山縣城36千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裡是全國最大的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一景。
西江千戶苗寨四面環山,梯田依山順勢直連雲天,白水河穿寨而過,寨內吊腳樓層層疊疊,依山而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背靠青山、腳踏玉帶、一水環流的風景。
苗族農耕、民俗、銀飾、服飾、飲食、歌舞及其遺風古俗在這裡世代相傳,被中外著名作家和民俗學者譽為苗族“原始生態”文化保存比較完整的地方。
打卡線路
D1:銅仁鳳凰機場—雲舍村—亞木溝
D2:梵淨山—朱砂古鎮—銅仁南高鐵站—三穗高鐵站
D3:鎮遠古城—台江村BA
D4:西江千戶苗寨—凱裡南高鐵站返程
特色亮點
世界自然遺產地、火遍全國的村BA、鎮遠古鎮風光、苗族風情(圖/文 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