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千年崖棺葬 八大谜团至今难解(图)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17 23:09

  5月23日,石柱县下路镇,市民用绳降的方式参观山黄岩崖棺群。 记者 邹飞 摄

  

  崖棺中小棺木内部  

  5月23日,石柱县下路镇,市民用绳降的方式参观山黄岩崖棺群。 记者 邹飞 摄

  

  四方石崖棺群  
 

  国家旅游地理 重庆5月26日讯(记者 刘晓娜)在石柱龙河上、中游两岸的悬崖峭壁上,散布着2000余个穴洞。它们大多长约2米,宽、高均在0.8米左右。这些神秘的洞穴在石柱民间被称为“仙人洞”——传说在很久以前,如果老人们想返老还童,就在峭壁上的洞里呆上几天,等到脱掉一层皮后,便能还原成年轻小伙。
 

  民间传说毕竟没有根据。而考古学家考察后认为,这2000多个洞穴其实就是“崖棺葬”。
 

  5月23日,记者跟随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的公众考古团队,来到石柱县下路镇山黄岩崖棺群。20多个较规则的长方形洞穴横嵌在悬崖上。
 

  为了看清墓穴的真实面目,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为志愿者安排了绳降体验,本报记者也参与到绳降体验中,绑上安全带和绳子,壁上壁下两个专人用绳子一拉一放,记者就像蜘蛛侠一样“飞檐走壁”,10多个相邻的墓穴一览无遗。
 

  重庆市政协学习及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林必忠告诉记者,过去考古专家在对崖棺葬进行考古发掘时,只能依靠搭脚手架的方式,这是第一次用绳降的方式带领公众感受考古。他说,考古工作需要公众的关注和支持,未来“绳降”也有可能运用到实际的崖壁考古工作中。
 

  龙河崖棺与巴人有没有关系?八大谜团待解
 

  千年崖棺葬从发现开始,便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其建造时代、墓主人的族属和身份、高置的缘故和放置的方法等谜团一直受到外界强烈关注。这些谜团在考古学界至今尚无定论。

  1

  墓穴为何空空如也?
 

  其实,在石柱龙河流域,山黄岩崖棺群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龙河中上游,类似的墓穴有2000余个,分布在100余处类似山黄岩这样的峭壁上,组成了“崖棺博物馆”。
 

  在考古人员曾经对石柱崖棺葬的考察中,发现的可移动文物极为稀少。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林必忠告诉记者,“在邻近的四方石崖棺墓群中,发现了一些朽残棺木,人头骨、下颌骨、肢骨、脊椎骨等,还发现了两口小木棺,大的长1.8米,小的仅有0.5米长。目前这两口木棺保存在三峡博物馆。”
 

  而山黄岩崖棺群自从1987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被发现后,并未发现任何可移动文物。
 

  既然是墓葬,但为何大多数洞穴都空空如也?林必忠解释,崖棺葬有千余年历史,由于放置崖棺的墓穴比较浅,经过上千年的风吹雨打,棺木垮了,加上老鹰、耗子等的啃食,还有一些历史人为原因,造成崖棺葬里极少保留可移动文物。
 

  2

  墓葬属于哪个时代?
 

  林必忠多年来一直从事崖棺葬的研究。崖棺群的墓穴里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其年代应该如何推测?为了解开谜团,林必忠翻阅了大量史料,据《朝野佥载》、《溪蛮丛笑》记载,历史上只有僚人有崖棺葬习俗,他们的这种习俗从西晋时代就开始了。而据石柱地方志记载,唐宋时期曾有从贵州迁徙而来的僚人(今仡佬族),定居在石柱的龙河流域。
 

  “由此可以推测,龙河流域的崖棺葬,也是迁徙至此的僚人留下的遗迹。”林必忠说,唐宋时期贵州的僚人沿着溪流经湘西、鄂西到了石柱,所经之地的崖壁上都留下了崖棺葬的遗迹。以此来看,他认为龙河流域的崖棺葬应属于唐宋时期。
 

  3

  崖棺与悬棺有无关系?
 

  在巫山、巫溪,也有与“崖棺”类似的“悬棺”,那是春秋战国时巴人的丧葬遗迹。
 

  那么,石柱龙河流域的“崖棺”与巫山、巫溪的巴人“悬棺”是一样的吗?崖棺的主人会不会也是巴人?
 

  林必忠说,崖棺与巴人没有必然联系。首先,从形制上来讲,崖棺与悬棺虽然都属于“崖葬”,但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在巫山、巫溪等地的悬棺葬中,是利用天然的洞或崖缝将棺木放进去,而龙河崖棺则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
 

  其次,从历史时期来讲,跨度太大,巴人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崖棺葬是西晋以来才产生的,所以崖棺与巴人应该不会有交集。
 

  林必忠为何对石柱崖棺葬的时期如此肯定,难道仅仅因为民族学、地方志上曾讲到僚人唐宋时期迁徙到石柱吗?他说,自己还有考古证据,“在龙河流域崖棺葬的一次考古中,我还在同一墓群中发现了一间汉代的崖墓,墓穴是几间连通的屋子,而并非崖棺葬的单间墓穴。”
 

  他说,由此可以肯定崖棺葬一定是在汉代之后,“可以想象,经过几个朝代后,唐宋时期僚人来到石柱,这个汉代崖墓已经被盗完了,加上民族差异,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墓,所以才敢重复利用,并且在其周围大规模地开凿墓穴。”
 

  他又反过来推测,“假设这些成群的崖棺葬是出现在汉代以前,汉人知道这座崖壁上埋了如此多‘老鬼’,肯定不敢将亲人安葬在这个地方,因为古时有‘老鬼压新鬼’一说。”
 

  所以,他认为,崖棺葬的主人肯定不是春秋战国时的巴人,而应该出现在汉代以后,“唐宋”理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4

  墓主身份为何?
 

  依照上述的推论,这些崖棺葬的主人是唐宋时期进入石柱的僚人。那么采取如此高难度的方式下葬的死者,会不会是贵族或者部落首长?
 

  林必忠认为,由于当时龙河流域的僚人只有数千人左右,目前发现的崖棺葬也只有上千穴,所以应该并非贵族或部落首长专用,而是一种普遍的墓葬现象。
 

  “但是,同一处墓群,墓葬的位置有明显的远近关系,一个岩面上大的墓群可能是代表一个家族的墓地,聚集较近的几座墓之间可能是家庭关系。”林必忠说。
 

  5

  悬崖上怎样凿墓?
 

  墓穴看起来异常规整,是用何种工具开凿的?林必忠认为,在唐宋时期要完成这项工程是有可能的,因为当时已开始使用铁器来开凿岩石。
 

  “当时的石匠已经开始使用一种简易机械开凿石壁,利用机械反复撞击崖壁成墓穴。”他说,从这些墓穴开凿的痕迹也可以看出来。
 

  6

  棺木为何高置于悬崖?
 

  古人为何要将棺木放在这么高的悬崖上?林必忠说,面对这一问题,考古界目前没有统一的科学定义。有人认为是体现古人“山岳崇拜”的观念,有人认为是“彰显身份”“图腾崇拜”。他认为,比较可靠的说法应该是“弥高至孝”,意思就是先人的棺木悬得越高就表明后人越孝顺。“这是有文献依据的,”林必忠说,在唐朝张鷟著的《朝野佥载》中记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余,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
 

  当中的“五溪蛮”正好就是崖棺葬的流行区域,包括现在的湘西、鄂西、黔东北、渝东南地区。在重庆,主要分布在乌江流域和酉水流域,包括彭水、酉阳、黔江、石柱、秀山五个区县。
 

  7

  崖棺葬是不是“二次葬”?
 

  另外,林必忠认为,《朝野佥载》中这段文字可以推测崖棺葬有“二次葬”的习惯。
 

  “于村外搁其尸,三年而葬”可以看出,死者并非一开始就是放在崖穴中的。另外,崖棺葬的墓穴较小,将死者完整的尸体放进去确实困难。
 

  “南方民族的二次葬,是先将尸体掩埋,等到腐烂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将尸骨拣起来重新安葬。”他说,至于崖棺葬中的“二次葬”是具体怎么一个葬法,还有待考证。
 

  8

  哪种“升棺”办法可行?
 

  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将沉重的棺木放置在几十米高的崖壁上?林必忠说,这一直是史学界的一个谜团。综合来看,目前说法主要有搭架法、栈道法、从上往下放置法、用船装运法、垒土法等,甚至有地貌变迁说。
 

  “我比较认同栈道法,修建栈道将棺木层层抬送上去。”林必忠说。记者在山黄岩崖棺群现场也看到,崖棺壁上有较为明显的硬物开凿痕迹,有的崖棺洞穴下面还有用于插木桩的石洞。林必忠认为这就是其中一个依据。/ 重庆商报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