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荣昌区昌州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使用昌州街道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近日,荣昌区万宝村,村民正在使用椒香小院App上传垃圾箱需要清理的照片。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近日,荣昌区万宝村,村民展示手机端的椒香小院App。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檬梓桥河水清澈如镜,倒映出绿的树、蓝的天。沿着河畔散步的荣昌区广顺街道檬梓桥社区的居民由衷地感叹:“今非昔比,曾经檬梓桥河水质浑浊、臭气扑鼻,大家可是苦不堪言呢。”
翻天覆地的改变,得从社区网格员王臣香的一次走访说起。王臣香走访中发现,檬梓桥河雨污混流,污水收集不彻底,污水管网破损,她随即拍下照片,写下发现的问题,并通过手机上的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一键回传,第一时间将情况报告给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
接件后,指挥中心随即进行统一调度,分配任务到经济发展板块村镇建设岗,村镇建设岗立刻牵头制定解决方案。4天后,广顺街道对该河段的雨污管网进行修复。
这是荣昌加快推进“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过程中解决的众多案例中的一个。
“141”基层智治体系是数字重庆建设“1361”整体架构中的最后一个“1”,是基础底座,内容为“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即建立镇街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构建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四板块”,实施党建统领网格治理专项行动。
荣昌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荣昌区以体系重构、机制重塑、资源重组、功能重整为抓手,通过健全闭环落实机制,推进“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走深走实,用老百姓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托起“民生大事”。今年以来,全区矛盾纠纷基层化解率达92.46%,连续三个季度平安报表为A档。
闭环机制——
久拖不决的事,30天解决了
16年前修的公路现在隐患重重,谁来养护、谁来出资?
荣昌区昌州街道工作人员经常收到辖区居民的“吐槽”:荣双驾校处至七宝岩村一段700多米的公路烂了四五年,一下雨就成水坑,骑摩托车的经常卡进坑里动不了,有人还因此受伤。
因为该路段位置特殊,属于“拿不进农村公路的范畴,又处在城市边缘”,所以导致道路翻修停滞不前。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久拖不决的事情,在“141”体系的闭环落实机制下,及时得到妥善解决。经过30多天的施工,“坎坷路”变成了“幸福路”。
“这条路2006年修成,总长度750余米,宽度不过5米,是通向昌州街道七宝岩村、石河村、八角井村和广顺街道的天常村、沿河村的‘关键一公里’,且有402路公交班线途径沿线,辐射周边居民上万人。”昌州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陈兰芳对这条路异常熟悉,早在今年初,她就以代表建议的方式将这条路的情况反映到了区人代会上。
5月19日,也就是接到群众反映的3天后,昌州街道召开了一次党工委会议。按照“问题化解闭环机制”,街道运用“党工委会末尾议题制”确保复杂问题有人牵头。所以,“烂路”的问题交给了比较熟悉情况的陈兰芳。
此后,陈兰芳率人大代表、街道相关办所人员前往现场查勘和分析研判,建立台账并及时向街道党工委、区城市管理局、区交通局及区人大相关委室等单位汇报,积极争取各方支持。
8月,在各方的努力下,筹集到修补资金20万元。8月下旬施工人员开始进场翻修道路。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施工,这段路上大大小小的坑凼全部填补翻修完成,解决了居民和车辆出行不便的难题,得到了道路沿线居民和公交车驾乘人员的称赞。
“从接到问题,到问题解决,都有一个完整的问题化解闭环机制在督促我们。”陈兰芳说,每次街道党工委会议自己都要汇报问题解决的进展,问题解决后还要进行考评,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昌州街道不是个例。
为不断提升“141”基层智治体系运行效能,荣昌区以日通报、周小结、月总结和蹲点指导、挂牌督办等制度为抓手,累计通报反馈问题104次,召开复盘总结会6次,下沉蹲点116次,推动“141”各项任务闭环落实。
同时,荣昌区因时因需向相应板块、网格员派发任务清单,按照照单履职、对单考核,推动82090项下派任务闭环完成;健全“网格吹哨、部门报到”问题闭环解决机制,上下联动累计解决网格问题48749个。
升级“小院+”——
整合资源,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如何才能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村组“最后一米”?
在农村迭代升级“小院+”院落微网格治理,就是荣昌的“创新一招”。
何谓“小院+”?
“以10至30户左右群众聚集的农家小院为基本单元,推动党建统领乡村善治,有效激发群众参与意识、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提升群众参与能力,切实解决乡村治理困境。”荣昌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以来,荣昌细化网格颗粒度,在农村迭代升级“小院+”院落微网格治理,将组织、宣传、政法、民政、司法、农业农村、群团等14个区级部门关于乡村治理的项目、资金、资源和工作等优化打包至“小院+”实施,建立党建统领乡村治理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小院+”500余个。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
不论社会如何变迁,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是基层治理不变灵魂、根本保证。
“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我们要求每个有条件的小院建立党小组,党员不足3人的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建立联合党小组等方式加强党的工作覆盖,把小院作为党支部(党小组)活动阵地,推动网格向小院下沉、组织活动向小院延伸。”该负责人表示。
党建引领,也为“小院+”院落微网格治理注入了“红色力量”。
“现在这个污水终于不到处流了,感谢小罗。”在清江镇分水社区涂湾国防小院,居民冷蔺勤对小院环境的改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她口中的小罗,正是分水社区的党员罗晓旭。
在小院日常走访中,有群众反映生活污水没有统一收集,容易导致蚊虫滋生、臭气熏天,影响生活环境……在了解到该情况后,作为党员联户的罗晓旭第一时间向社区反映,集中研判后,上报到了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借助“小院+”提档升级的契机,整合项目资金10余万元,对小院39户污水进行了集中收集处理。
在荣昌区,像罗晓旭这样的党员还有很多,他们始终秉持“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把治理单元从村民小组(网格)细化到农家院落(微网格)上,以党员联户机制为载体,深入开展党员“三亮三比”行动,以“小院点单、党员送单、镇村接单”等形式,收集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问题,充分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据了解,荣昌“小院+”做法入选了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重庆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案例“2022年十佳案例”。在“小院+”引领推动下,荣昌2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53个村(社区)获评市级及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智治场景——
“小切口、大场景”为基层治理增“数”增“智”
以前,万宝村村民邓丹经常在直升镇的集市里卖鸡蛋。这段时间,她很少出现在镇上集市的鸡蛋摊位了,而是转战网络,销售平台是一个叫“小院家”小程序。
去年7月,在市乡村振兴局指导下,直升镇万宝村与重庆移动试点建设了全市第一个以院落为单位的乡村治理平台“小院家”。该平台于今年3月正式上线,主要包括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网页管理后台等3种形态,为村民提供“爱环境、找活干、帮我卖、换积分”等多项功能,为小院院长、村干部、乡镇管理人员提供工作平台,实现事件处理、信息采集、自治考评等功能。
直升镇万宝村党总支副书记高美,也是村里椒香小院的院长,每每说起“小院家”平台她都要竖起大拇指。
万宝村有56个垃圾箱,但却只有一个垃圾运输车。以前,运输车只能不断在路上来回跑,发现有垃圾箱装满了就清理。这样不仅效率不高,还浪费资源。
有了“小院家”平台后,村民只要发现哪个垃圾箱满了,就可以在平台上扫描垃圾箱的二维码,实现一键上报,平台会自动将信息推送给保洁员,保洁员就可以精确清理,避免“白跑路”。
不仅如此,平台也为每个“院长”减轻了负担。
曾经,群众有“扯皮”的事需要找“院长”调解,要么打电话,要么面对面说,但难免会遇到找不到人的时候。现在,“小院家”平台有了“找院长”功能,可以直接通过平台将问题上报给院长,“院长”收到问题,即使人不能马上出现在现场也能直接处理问题。
“老百姓都晓得,只要通过平台上报了问题,‘院长’就能收到,所以大家心头也不慌。不像以前,非要见到人来了,心头才踏实。”高美说,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数字时代,如何为基层治理增“数”增“智”,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荣昌区坚持“小切口、大场景”,鼓励镇街围绕基层治理难题探索惠民有感的智治场景。除了直升镇的“小院家”平台,还有万灵镇与广电合作开发电视首页“小院+”模块,实现挂榜晾晒、奖励兑换、经验宣传等功能,并通过“一键呼叫”破解农村老人“智能”困局;龙集镇结合数字乡村建设,打造数字化“智治小屋”,为留守老人发放智能健康手环,开展小院“云坝会”服务群众活动,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一步,荣昌区将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持续用力推进‘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将工作重心从建机制建平台全面转向用机制用平台,扎实推进镇街‘一中心四板块’实质化运行,用好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深入开展党建统领网格治理“最后一公里”不畅问题专项整治,细化落实镇街、村社、网格三级事项清单,深化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着力提升基层治理的数字化水平。”荣昌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