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县淮远古韵。
机械化作业疏理河道。
巴川河施工现场。
工人铺设街道上的地砖。
街道下水管网紧张施工。
碧波荡漾的淮远河。
加固巴川河河岸。
前言
巴川河、淮元河作为贯穿铜梁县的两条母亲河,过去因工业以及养殖业无序发展导致污染严重,丑、脏、黑……一度成为两河的代名词。与此同时,旧城区用水停水、水压低等问题日渐凸显,管网改造势在必行。
在经过深入调研后,铜梁县委、县政府于2012年3月成立“两河”综合整治工程及城区供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指挥部,6月正式开始对两河进行综合治理,并且同时实施旧城区管网升级改造项目。
据了解,巴川河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达33062.89万元,其中建立7.08公里生态河堤,清淤6万立方米、局部挤淤2万立方米,改建钢坝2座。排水管网改造工程目前正在进行中,工程总投资约1.27亿元,涉及面积贯穿铜梁旧城区约10平方公里。
“归根到底,两河治理和管网改造两项工程为的是改善民生,是铜梁县人民的一个心愿,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指挥部负责人说。
碧绿河流显现治理成效
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 河流作为最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 关系到城市生存, 制约着城市发展, 是影响城市风貌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
2012年间,“两河”成为铜梁县群众中的一个热门词。
“以前在桥上,要加快脚步走,那味道真的让人受不了,也不知从哪个时候起,河就变成了让人掩鼻的‘龙须沟’。”一位铜梁市民回忆说。
据了解,过去的巴川河、淮远河河道堵塞,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居民怨声连连。
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工业商业,河道上游的工业废水以及沿河餐饮业油污、废水、残渣的直接排放;其次是禽畜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导致粪便污水直接流入;最后是生活污染,垃圾直接倒入河内,以及河岸私设厕所的粪便排放。
被污染的两河在当时已然成为铜梁县环境发展中的一块重大阻碍,治理需求迫在眉睫。
2012年3月开始,铜梁县委、县政府成立两河综合整治相关部门,开始对两河污染进行处理。
在治理工作中,该县以源头为抓手,全面清查取缔巴川河流域沿线的种养殖业、企业、餐厨垃圾、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对污染源进行取缔关闭或搬迁。同时还对已经污染河流进行深度清淤,开展一级截污干管项目、排水沟改造工程等。
截至12月底,该县开挖工作接收井89座,浇筑钢筋混凝土护壁 390米,完成100%,完成城区一级截污干管7公里,占34.3%,其中顶管5.2公里。对133处污染源进行取缔关闭或搬迁,其中工业企业及加工作坊共计26家,洗车场共计63家,畜禽养殖取缔共计41家。
当然仅仅治理远不够,为打造秀美河景,该县还对沿河景观进行提升。
以巴川河景观数据为例,工程全长约10公里,总建设用地面积17万余平方米,绿化面积约10万平方米,硬质铺装7万余平方米,其中含主要景观节点8处,亲水平台29处,雕塑、浮雕、照壁、牌坊7处。
碧绿、清澈、透亮……经治理后的两河已然恢复到最初秀美模样。平常的日子,徘徊碧绿的河流边,怡然自得。
管网改造力促民生改善
城市管网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它就像人身上的血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城市容易忽视供水管网的扩建和改造。以往铜梁老城区一些地段频发停水、自来水流量小等状况,给市民用水带来极大的不便。
指挥部负责人介绍,管道老化是停水、水压低的主因。
由于老城区供水管网修建年代早、材质差,再加上长时间的运行、地下水侵蚀及人为损坏,一些管道锈蚀严重,管网严重老化,造成漏水、阻水、爆管等事故常有发生。由于城区面积不断扩大,随着人口的增长、企业的发展,供需矛盾逐步增大,并日益突出,最终导致城区供水的水量、水压不足,难以满足居民生产生活和城市建设用水的需求。
这一系列日渐凸显的问题,如何圆满解决?
从去年7月开始,铜梁县两河综合整治及城区供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指挥部投资约1.17亿元进行管网改造工作,其中涉及县城5平方公里老城区雨污分流和10平方公里主要建城区供水管网。上不仅要从源头解决用水问题,还要将城市水质提升一个品质。
根据收集的资料分析后,该县在管网改造中,主要以三大标准进行:一是雨污分流,逐步向上。即将原下水道里的污水剥离出来,污水单独导入排污干管,实行雨污分流。在管道铺设中,污水管网呈树枝状分布从下至上,逐级铺设管道并收集污水。二是供排结合,减少开挖。以减少或避免重复开挖,缩短工期,降低对市民的影响。三是完善管系,全面收污。为了使污水管网与供水管网能同范围、同街道、同步建设,避免以后再次开挖,做到对污水应收尽收,对城区的化粪池或粪坑等非工业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建卡,并与设计单位进行了沟通,将污水管网改造到小区,源头排出的污水全部接入污水管,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
从2012年7月至今,管网改造工程已见雏形,预计在今年6月全面完工。
城市管网改造不只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更具有促进城市长远发展的历史性意义,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行”,铜梁县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直在遵循这一准则。
创新宣传方式贴近群众
河流治理以及管网改造是改善民生的重点项目,但两项工程都会对城市景观、交通出行有一定影响,所以如何做好宣传让广大市民接受显得尤为关键。
“虽然城区被挖导致道路堵塞,但了解这些项目为我们所带来的好处后,我非常理解与支持。”家住巴川镇的居民刘勇说。
民众的理解要归结于项目启动初期铜梁县对两河治理及管网改造工程的宣传所做出的努力。
“我们在宣传工作中创新模式,尽最大努力让此项项目渗透民间。”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该县不仅采用印发政府通告、宣传资料等传统方式,还多次以新闻报道、电视形式展现在市民眼中,与此同时,将宣传意图融入活动中以街头游乐、民间艺术表演等方式进行宣传。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宣传渗透民间,铜梁县在当地的明月广场、雪庵公园、人民公园等地开设展板,向广大老百姓征集施工意见和方案,对符合事实客观条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采用。事实表明,此做法最终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共收集、采用多条群众的合理建议。张贴县政府通告120份、印发宣传资料30000份、组织街头游乐宣传3次,召开各种形式的宣传会议6次。同时指挥部接待并处理了市民来信来访200余人次,现场调解矛盾纠纷30多起。
文/刘前 李剑蓉 图/唐彬 赵武强
“两河”治理宣传
融入文化元素玩出“新花样”
在龙门街明月广场旁的一家商铺门口,铜梁县巴川街道退休干部李琳打着快板唱着自己改编的新歌《“三管齐下”治“两河”》。
随着歌声结束,一群胳膊上戴着“两河整治”义务宣传员红袖章的志愿者走上前,把一份《倡议书》和一份《两河整治及城区供排水管网改造相关情况说明》的宣传资料发到群众和商铺业主的手中。
为达到宣传效果,巴川街道改变了“拉两条横幅、摆一排凳子、发几叠资料”的传统宣传模式,发动宣传团里的文艺骨干,将“两河整治”的相关内容采用老歌新唱、快板、民谣、三句半等欢快的形式进行街头宣传。
对于如此的“新花样”,在过往市民以及商户中得到了广泛好评,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