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8341834“微治理”收获“大幸福”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6 14:32

原标题:“微治理”收获“大幸福”

日前,咨询电话4008341834重庆百顺科技公司员工向喜梅,通过网络反映公司门前双黄线影响物料进出。接到信息后,重庆市铜梁区有关部门立即派人到现场进行核实。经了解,由于标线施画时间较早,该地段多家企业门前都存在同样情况。经会商,铜梁区公安局同城市管理局和高新区联合决定,把8家企业大门外的双黄线改为虚线,并增设施画人行横道线和减速震荡标线。从接到反映,服务项目到解决问题前后不到一周时间,高效解决了困扰群众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铜梁区扎实推进“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工程,从群众视角找准创新社会治理的突破口,以“网格化”管理提档升级为抓手,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明显成效,铜梁入选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区。

2019年12月,铜梁区成立社会治理创新中心,灵车接运整合公安、应急、群工等9个平台的资源,全覆盖建立区、镇街和村(社区)三级社会治理指挥中心,由区委主要领导任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领导小组组长,三级书记任指挥长,实现了党的工作覆盖与社会治理工作有效结合。自社会治理创新中心成立至今,共受理各类事项11140件,办结10973件,办结率98.5%,守灵治丧群众满意率达99.1%。

1.党建统领,破解多头治理困局

2020年8月,在铜梁区巴川街道,一名孕妇中暑摔倒,情况十分危险。平安员在巡逻过程中发现了这名孕妇,立刻上前帮扶,同时拨打120,将她送上了救护车,灵堂租用因发现及时,孕妇并无大碍。

群众有困难,平安员立即前来帮忙,及时解决问题。“我们穿梭在铜梁的大街小巷,就像是城市的神经末梢,有什么风吹草动,我们立马出现。”49岁的巴川街道平安员古道华说。

为打破基层“就党建抓党建”和“就治理抓治理”现象,铜梁区聚焦体系建设,鲜花灵堂布置把党支部建在131个社区网格上,延伸设立226个楼栋党小组,形成党建与治理相统一的格局,构建治理体系,实现体系治理。在覆盖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中,三级书记做到职务一肩挑、责任一肩扛、抓党建就抓治理,将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基本要素全部纳入,实现“一网兜底大小事”,遗体告别仪式真正让党组织成为基层治理的核心。

“以前每个系统都只负责自己的事情,这种情况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破解这种局面,我们形成系统结网这一综合治理方案。”铜梁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社会治理创新中心主任左春华说,全区推行多网合一,将城市社区综治、城管协管、消防等多个网格统一整合为一张网。在城区每个网格都配备10名左右的专职平安员,目前有1200多名平安员,每天活跃在街头巷尾、小区楼栋,采集信息、调解纠纷,司法鉴定提供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成为加强社区有效治理的一支力量。

为让整合的资源被最大化利用,铜梁区委常委会每月听取社会治理专题汇报,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党组织定期召开联席会,对重点工作统一调度、重大问题统一研究。“社会治理体系层层划分,既有利于各级在全域范围内调配资源,也有效避免了责任主体不清、职责权限模糊的问题,而党委‘一把手’负总责的机制,丧葬用品销售则确保了党建引领这条纽带切实发挥作用。”铜梁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非公工委书记李继红说。

“如何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高效处理群众诉求、更好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考验着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左春华说,作为社会治理创新中心的实体平台,铜梁区社会治理指挥中心承担着视频监控联网应用、网格化服务管理等功能。目前,铜梁区已建立644个网格和全区范围内的社会治理大数据库,形成了多方联动、快速响应的问题处理机制,全天候受理群众诉求。

为了让事项办理时限短、反馈快,铜梁区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充分运用智能化手段,遗体火化实时监控当地城乡道路、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实现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互联互通、覆盖城乡和实时处置。

2.做群众“知心人”,实现矛盾纠纷不上交

“鸡毛蒜皮找开英”,在铜梁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吴开英是土桥镇六赢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老党员。为了营造和谐良好的乡村环境,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吴开英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立了“开英工作室”,帮助调解村民纠纷。

自担任村干部以来,吴开英真诚对待每一个反映问题的村民,面对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不回避、不偏私,公平、公正地提出自己观点和意见,有理有据地化解矛盾纠纷,努力做到小矛盾不出村。

铜梁区党组织为方便群众就地反映诉求,安排“开英工作室”人员与网格员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并建立台账进行汇总,由“开英工作室”人员会商解决,突出就地化解。同时,充分发挥村里信访代理员作用,将收集的群众反映诉求、意见建议等通过重庆市信访公众信息网等渠道进行网上反映解决,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我们建立了矛盾纠纷信息员队伍,每月主动深入田间院坝,宣传法律法规、排查矛盾、化解纠纷,帮助群众尊法学法守法护法。”吴开英介绍,如今全区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9.7%。

聚焦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铜梁区以“微治理”收获“大幸福”。为了更好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识,铜梁区组织法律工作者每月定期到村里开展法律服务,为农村基层组织和村民处理涉法事务、提供法律咨询。在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范围内,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主动上门援助行动不便的村民,目前共援助涉农案件114件。引入集法律法规查询、问题咨询、文书模板、“以案释法”案例等于一体的“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精准、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除了给村民提供法律援助,党组织还主动带头发挥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活动。要求党员结合自身实际,认领工作任务,率先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这样既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也提升了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力。”吴开英说。

3.党群同心,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在铜梁城区,多个社会治理网格解决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和痛点。在铜梁农村,则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全力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各级党组织结合这一体系,把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自觉性,形成了乡村治理的新格局。

在强化党建引领方面,南城街道西来村按照深入实施“扎桩工程”的要求,建强班子队伍,把好标准关、程序关、培训关、履职关,加强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研判,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建立村干部任前联审制度,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年度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两张清单”。同时,完善联系村领导+驻村干部+支部书记+本土人才“3+1”帮带机制,为乡村振兴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西来村有村干部9人,平均年龄仅35岁。西来村团支部委员蔡婷就是回乡人才中的一位,她大学毕业后来到西来村,通过自身所学,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工作。

“只有让每一位村民当家作主,才能让他们真正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去。”蔡婷介绍,西来村深化群众自治实践,建立健全党支部领导的“一商二议三公开”民主议事协商制度,对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按照村“两委”联席会商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接受监督的程序协商解决,既理顺民主协商程序,又切实为基层减了负。

西来村同时在基层法治、德治、智治三方面持续探索,推行“法律工作者驻村”制度、组建“洁小青”少云志愿服务队、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工程,全村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通过“一化两改三不见”,实现了室内室外“四清四美”,家家户户悬挂起“清洁文明户”牌子。全村还发动党员群众对农户庭院、河库塘堰、道路沿线等进行美化整治,让乡村美起来,把乡村建成群众真正喜欢的样子。

铜梁区充分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在全区全面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积分制度,倡导村民注重环境美、行为美、心灵美,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向上向善的文明风气。各村党支部还通过建立党员中心户、划分党员责任区、成立少云志愿者队伍等方式,组织发动群众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参加义务巡逻,共同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当中。

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全区乡镇干部、群众行动起来,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把遵规守纪、邻里和睦、孝老爱亲、乐善好施等乡风文明内容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度,引导村民在积分制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在乡村治理创新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推动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保障。”李继红说。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李宏)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