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在基层 乡村振兴看璧山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4 15:33

在莲花穴院落举行草龙表演。

七塘镇将军村莲花穴院落,非遗民俗集市热闹上演。

村民们在“文明院落”聊天

河边镇盐井河村,村民在农家书屋看书“充电”。

夏日清晨,漫步在璧山各个村庄,四通八达的四好农村路、错落有致的美丽庭院、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藏书丰富的农家书屋、直白醒目的文明标语、绘有乡村文明宣传画的彩墙……偶见三三两两扛着农具挽着裤腿、衣着整洁的村民去劳作,双方眼含笑意点头问好,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更离不开乡村文明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扎实稳妥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探索统筹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式,不仅要让乡村产业“旺”起来,更要让村民们的精神世界“富”起来。

乡风文明接地气,文明乡村建起来。近年来,璧山广泛推行积分制、“红黑榜”等治理方式,着力推进农村婚俗及殡葬习俗改革,以一系列“硬核”措施为笔触,绘就了一幅人居环境美、精神面貌新、传统文化“活”的乡村新画卷。

以德润身 树起乡风文明风向标

“自从‘红黑榜’上墙后,大家都会不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言行,闲下来就把自家的院子打扫干净,都想把我们村建设得越来越好。”5月9日,家住青杠街道沙坡村堰河湾院子的廖绍良望着新出炉的红榜发出感慨。

这就是璧山区以正面激励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举措——“红黑榜”。“红黑榜”设置在村公示栏内,用来公示村民在村里各项工作中的参与度,并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平台通报“红榜”“黑榜”名单。“红榜”满满当当,好人好事、先进事迹及时登榜,“黑榜”点到为止,既让不文明的人和事无处遁形,又在当事人有所改变时及时撤下。自设立“红黑榜”以来,全区各镇街社会风气精神风貌明显好转,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得到改观。

除此之外,璧山区还在各镇街推行“文明积分银行”管理制度,村民以家庭为单位积极参与,按照文明积分兑换办法,常态化对村民文明积分加减分事项进行核实、记录,将村民文明积分与兑换物品、政策激励、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挂钩,宣传表彰先进、鞭策督促后进,在全区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截至目前,全区村民文明积分近80万分,兑换物资50余万元,“红黑榜”发布榜样典型500余人次,曝光不文明行为、人员200余起,村民主动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3000余次,院落文明风尚逐渐形成。

在推进乡风文明过程中,璧山区以村民为主体,创新设立村民理事会、院管会两级自治组织处理日常乡风治理事务。实施“乡邻说事”“乡邻客厅”“大家来说事”等村民议事机制,制定“说—议—办—评”等闭环议事规则,把“话筒”交给群众,把“权力”交给村民,激活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让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推动形成“村民的事、村民管”的良好态势,有效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往实里走、往深里去。

文明正在长态长效行动中入脑入心。

新风化俗 推动崇善向美新追求

“以前村里人办红白喜事,喜欢大操大办,费时费力又费钱。现在好了,大家简简单单吃个饭,摆摆龙门阵就行了。”5月3日,三合镇高山村村民李凤起了个大早,准备去地里摘点新鲜蔬菜,送去办婚宴的亲戚家。

当天,李凤带着蔬菜来到亲戚家,亲朋好友一边忙着操持饭菜,一边唠唠家常,没有了大操大办和繁琐程序,一桌桌婚宴酒席就诞生了,客人们也都“光盘”行动。吃过午饭,大家聚在院子里聊天玩耍,不会开席而聚,闭席而散,这种简朴而不失热闹的新式“流水席”,正是璧山区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的新变化。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长久以来形成的民俗风气早已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宴请宾客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面。在农村,邻里不和、村民陋习、家庭矛盾等鸡毛蒜皮之事时有发生,成为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拦路虎”。

针对俗成民约的治理,璧山各镇街首先以“自治”为抓手,以村民小组为单元成立村民理事会,以院落为单元设立院管会,通过村民理事会、院管会对村民红白喜事、陈规陋习等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监督,对封建迷信、不孝父母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

除此之外,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基础上推出的“村民公约”,将奖惩融入治理机制,破除陈规陋习,规出了乡村新面貌,约出了社会新风尚。

同时,找准推进乡风文明的“主战场”——以院落为主阵地,也是璧山区推进乡风治理的重要举措。院落作为村民在乡村居住的最小“集居地”,不仅是村民居住的场所,也是村民安顿精神的“家园”。通过“三级院坝会”、移风易俗“十抵制 十提倡”倡导会等途径,从最开始的政策宣讲逐步过渡到让乡民们自发总结新思想、新理念,让村民在自我革新的过程中获得参与感,由引导到内化,文明习俗观念渗透人心。

淳朴良好的乡风,是农村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璧山正逐渐从最开始“比排场”“比气派”到现在的“比文明”“比家风”,一项项接地气、有人情味的举措“吹散”陈规旧习,为群众减负,为幸福“加码”。

以文化人 文明新风飘进百姓家

“以前闲下来就只能看看电视,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演出,真是太好了。”5月11日,“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2022年流动文化演出进基层走进正兴镇沙塝村,村民赵新民对“家门口”的歌舞盛宴赞不绝口。

这边歌舞升平,那边书香氤氲。

5月12日,河边镇盐井河村便民服务中心,初夏的阳光洒在富有“乡情味”的书架上,农业科技、政策法规等内容丰富的书籍陈列其中,凉爽通风的农家书屋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农家书屋成为村民“充电”“加油”的好去处,也是璧山区新农村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

在璧山,这样的阅读阵地遍地开花。以社区、镇、村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为服务点,流动图书车为补充,每月固定送阅读、送展览、送讲座,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

既要送文化,还要“育”文化。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乡村文明建设的鲜活载体,送演出、送场地、送讲座,文化惠民的种子在璧山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落地生根,村民正从文化的“看客”转变成文化“主角”。

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璧山应势而谋,着力打造和弘扬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推出了一大批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农民自娱自乐、自编自演、自我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让村民的精神粮仓“富起来”。

不仅要“育”文化,还要“创”文化,让村民成为文化的创始者。为此,璧山挖掘整理了一批民间艺术传承队伍,建设了一批民间文化传承基地,提升文艺原创力的同时,开设戏曲、舞蹈、快板等文化公益培训,鼓励村居文化队伍常态化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在调动村民积极性的同时,真正把农民想看、爱看的“文化盛宴”送到基层百姓手中。

如今,在璧山美丽乡村大地上,群众艺术表演活动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璧山鼓韵》《稻田欢歌》《大傩舞+汉族火把节》等一系列在村民中有影响、有共鸣的优秀作品和舞台精品正走进人们视线。满足广大村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完成了村民从文化受惠者到文化创造者的转变,实现从“送文化”到“育文化”再到“创文化”的生态链,让文化这个支点撬动乡村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记者手记

让乡村文明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点睛之笔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乡村是农民的家园。乡村美不美,民风正不正,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因此必须加强乡村文明建设。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群众自主参与到基层治理中,通过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院管会等方式,形成老百姓自己的“土规定”“好规矩”,才能真正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

不仅要“送”文化,更要让农民成为文化的创始人。引导群众自觉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公,采取符合农村特点、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降低门槛、广设舞台,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建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同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随着乡村文明建设工作深入推进,乡风民风、文化生活日益美起来,打造文明新风尚,特色乡土文化根植于内,不断提升村民精神风貌,切实提高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璧山区乡村振兴“面子”“里子”一键“美颜”。

原标题:文化“赋能” 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 “一号文件在基层乡村振兴看璧山”系列报道之五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