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车接运清代廉吏张鹏翮墓葬重庆潼南 后人迁居守墓300余年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2 23:50

清代廉吏张鹏翮墓葬重庆潼南 后人迁居守墓300余年

封面新闻 2018-03-28 23:58 35367

清明临近,灵车接运原本偏僻、寒碜的张鹏翮墓迎来全国多地族人的拜谒,每日为祭拜者带路和送行的是守墓人张清模。27日,封面新闻记者到重庆市潼南区小渡镇月山村,见到了张鹏翮的第九代守墓人。

张鹏翮去世300余年,从张清模的先祖担当守墓人开始,如今已传承了9代。史料记载,张鹏翮是清代著名廉吏、治河专家、理学名臣。康熙赞之“天下廉吏,守灵治丧无出其右”,雍正更赞誉其“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

说到清代廉吏张鹏翮,就会想到其出生地遂宁市蓬溪县黑柏沟,而他的墓葬之地却并非在四川境内。张鹏翮去世后,他的子孙将其安葬在其父所葬的重庆市潼南区小渡镇月山村,其“廉洁为官、敦厚为人”的家训也影响着一代接一代的族人。

后世子孙为先祖守坟墓  为族人祭奠引路

张清模、张清余兄弟

68岁的张清模是张鹏翮的第九代子孙,灵堂租用年龄大了已不再干农活的他每天都会去先祖张鹏翮的墓地看一看。沿着屋后山坡的土路,步行五分钟,先去看看张鹏翮的墓,前后左右检查一遍,然后再沿着另一条路往下走几十米,到下一级台地看看张鹏翮父亲张烺的墓,然后再往下,鲜花灵堂布置再看看先祖留下的张公祠堂。

张鹏翮墓葬规模和形制简陋,与川东地区普通百姓家墓葬无异,坟上长着茂盛的茅草,坟前有一块石碑,字迹斑驳。《重庆市文物志.潼南部分》记载,张鹏翮墓长8.6米,宽4.6米,遗体告别仪式高1.7米,分布面积50平方米。往下的张烺墓,比张鹏翮墓稍小,也是土坟。张公祠堂已经破败不堪,没有了原来的牌坊、庭院、两边各三间偏房,只余下三间正房。

“听祖上传下来的话说,当年鹏翮老祖去世时无钱安葬,司法鉴定还是雍正让朝庭拿钱给埋葬的。”张清模说,由于张鹏翮的父亲张烺安葬于此,张鹏融去世后,遵照他的遗愿将其安葬在月山村,他的子孙也迁来一支担挡守墓人,如今已有九代人守候先祖的坟墓。

张挺贵

今年72岁的张挺贵是张鹏翮的第七世子孙,祖上迁到了成都青白江。“随着年龄大了,丧葬用品销售寻根的想法更加强烈。”张挺贵说,6年前的春节前,他从成都包车先找到蓬溪的黑柏沟,后经过打听知道墓葬地后,又马上赶往小渡镇月山村。此后每年清明前都会来此在张清模家小住数日,方便感受先祖张鹏翮的遗风。

张清模说,每年清明和年关前都有许多张氏族人来此拜谒,遗体火化其中最远的地方有从辽宁、山东、江苏和贵州等地赶来的。他都会为其带路,指导新来的人如何祭扫先人。而每次族人来此扫墓都会为张氏父子墓葬的坟堆上重新填土、挂亲,以示后世有人前来祭奠过先人。

今年初,张清模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张鹏翮父子墓葬的“文物守护人”,看好自家后山的两具清代墓葬,他每年可获600元钱作为报酬。张清模说,告别仪式作为张家后人,看守祖墓本来就是自己的使命。

张鹏翮父子墓葬曾被盗   所幸遗骨完好

张鹏翮的墓是由米糊、石灰和黄泥混合后构筑而成,墓室和墓壁都很坚固,不易被外力摧毁。大约40年前,曾有村民打算夷平墓葬后耕种庄稼,很多人用力挥动铁锹均未能挖开墓葬。由于墓葬无特殊特征且周边杂草丛生,又有高大杂木遮蔽,人生追悼会等。较为完善的“一条龙”服务体系若无村民带路外人无法找到,所以村民们普遍认为“不会有人来盗墓。”然而,张氏父子墓葬曾两次惨遭盗墓贼光顾。

十多年前的一天,张氏后人从田里劳作完毕,照例回家前上山去看先祖的坟茔,发现张鹏翮墓顶部赫然出现一个盗洞。据张清模回忆,墓顶出现一个簸箕大的盗洞,直径约70公分,洞深约两米。族人站在盗洞外观察,发现坟内一片漆黑,透着洞口的微弱阳光照射,可看见坟内的地面呈黑色,但再无其他其他陪葬物。随后,村民用泥土填平了盗洞,还有村民后曾在墓边捡到过一只瓦罐,因不确定瓦罐来源被扔下山。

张鹏翮父亲张烺的坟于2016年发生一次盗墓事件,由于盗墓贼爬出墓葬时已是清晨,被村民发现后仓皇逃窜,匆忙间将墓主的遗骨扔在墓边,而墓主的头骨仍完好地留在墓内。后来,张氏后人同样用石头和泥土重新堆砌墓葬,为防再有类似盗墓事件发生,便有更多张氏后人习惯性地上山看管两具墓葬。“因为我们都姓张,不能让盗墓贼偷走同宗先人的陪葬财物。”村民说出其代为守墓的初衷。

近年来,随着各地政府不断深入挖掘廉政文化内涵,张鹏翮的墓葬自然成为当地政府打造和保护的重点。据潼南区小渡镇纪委书记滕忠介绍,今年3月潼南区政府就曾构想,将张鹏翮墓和月山村张氏祠堂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通过修缮张氏父子的墓葬,尽最大可能恢复清代祠堂的原貌。目前,当地的文史专家正加紧收集、考证相关文化史料,村民也自发割掉墓葬周边的杂草,挖出一条上山祭拜的便民小径。

家族后人守墓300余载    家训不得违背

张清廉

今年82岁的张清廉,遂宁蓬溪县人,是张鹏翮弟弟张鹏翼的第九代孙,他曾主持编纂过现代版的蜀中张氏族谱。据老人说,张清模不是第一代守墓人,为张鹏翮父子守墓可追溯至康熙年间,在蜀中首本《张氏族谱》曾就有两封张鹏翮写给家人的家书,曾对张氏族人守墓事宜进行相近的安排。

经查证,这两封家书是张鹏翮61岁时,即1709年于北京做官时写给蜀中的家人,而《张氏族谱》有幸实录了两封书信:所云懋文看守月山祠墓,懋德看两河口祠墓,令懋宗董理俱照议行……张清廉说,张鹏翮写信时正值清初人口达迁移,大批湖南湖北人口迁入四川垦荒,他时刻牵挂老家祖坟和后人的生存安危,便命令张氏家族老二房的侄子前往月山村守护父亲张烺的墓。

张鹏翮在两封家信中注明守墓人的职责,不允许楚人(湖南湖北迁入户)毁坏践踏祖坟,不许后人变卖祖坟周边的土地。同时,还叮嘱守墓人可耕种先祖墓葬周边的土地。编写于光绪九年《张氏族谱》的记载显示,在张鹏翮父子墓周边曾建有一座祠堂,祠堂前有40亩水田、20亩旱地均属张氏家族的祖产。而守墓人通过耕种这些土地,可保证其家人和后世的生计,也能满足后世族人来此祭扫的开销。

张清廉说,无论是重庆的守墓族人,还是遂宁、南充等地张姓族人均铭记张鹏翮为家族整理张氏族人需恪守的孝悌、勤俭、祠墓、职分等十大家族训诫。他记得,儿时父母曾多次用十大家规家训教育兄弟姊妹。“曾亲眼见有族人违反家规后,被其余族人摁在祠堂的地板上,被晚辈用荆棘狠狠地抽打。”

张船山文化研究会会长成镜深教多年潜心研究张鹏翮、张船山这对张氏“能人”,经其考证《清史稿》、《遂宁县志》和《张氏族谱》,并综合清代《苏州府志》等史料后认为,张鹏翮是清代蜀中有名的全能人才,在政治、外交、军事、建筑、治河和文学上卓有建树。康熙曾评价其为“天下莲廉吏,无出其右”而雍正帝也曾两次撰写祭文追思张鹏翮,并评价其是“卓然一代完人”。

封面新闻记者 周洪攀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